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媛艷
近日,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穿過三亞天涯區梅村彎彎曲曲的村道后,視線豁然開朗,一片青綠映入眼簾。細看,粗壯的果樹成排排列,果型飽滿的木瓜掛滿枝干。
看著眼前的豐收之景,鄭州誠信志遠果業(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王琦斌卻急得直拍大腿。
“太搶手了!”王琦斌說,公司千家門店對三亞木瓜的需求量大,今年果期偏晚,只能在果園盯著收果,爭取盡快將第一批果運往河南。
客商直接駐扎在基地,海南宜源果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志才也犯愁,“新品種‘中熱一號’去年4月種植,首茬果剛采摘,目前上市的首批木瓜只能供應零售,大訂單都無法滿足。”
搶著要的三亞木瓜,究竟有何不同?秘訣在科技。
去年5月,在當地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入園機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將自主知識產權科研成果“中熱一號”授權轉讓給三亞木瓜協會。經協會統籌,三亞的種植戶開始踏上木瓜品種更替之路。
“10多年未有品種上新的木瓜種植行業迎來發展新契機。”三亞市木瓜協會會長汪斌才坦言,三亞木瓜種植面積達4500畝,年產量可達2.7萬噸,長期以來由于種苗市場不規范、品種更新不及時,導致行業面臨“種半年采半年”的困境。隨著新品種推出,今年協會將力爭實現新品種在行業內的全覆蓋種植,科技賦能加快產業提檔升級。
“我們探索綠色種植、智慧種植,新品種打基礎,集成技術來支撐,確保消費者嘗到的三亞木瓜口感更絲滑、糖度更甜蜜。”聊起種植經,三亞木瓜超級工廠廠長楊明開始細數看家本領,樹苗半米高時人工掰彎確保果樹更抗風,無人機施藥高效更精準,樹熟木瓜出現“五目黃”時采摘口感更佳……
“傳統品種‘中白’‘大青’到‘中熱一號’用了10余年,目前已有20多個品種種植在母本園。”汪志才感嘆道,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快速匯聚創新資源,加快新品種選育和推廣速度,當前企科攜手隨時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訂制種植符合需求的商品木瓜。
剛研發的木瓜醬、成袋的木瓜干、成包裝的木瓜粉……汪志才展示系列木瓜的衍生產品,“從初級產業向木瓜衍生品加工、餐飲連鎖、產業園乃至特色小鎮等多元化方向發展,我們努力向二、三產業邁進,提升產品附加值與核心競爭力。”
帶領全市15個木瓜規模化種植基地向種圖強、向新而行,汪斌才心里有著清晰的規劃,信心滿滿。“我們將不斷探索‘三亞木瓜協會+三亞木瓜超級工廠+交易中心’的發展新模式,發揮協會的組織協調優勢與超級工廠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優勢,實現全產業鏈協同增效,讓三亞木瓜更香甜。”(本報三亞1月21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