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資源和政策優勢,培育壯大種業新質生產力
海南種業不斷向“新”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彬
重達100多斤的鞍帶石斑種魚、小巧玲瓏的“手指檸檬”、在海南成功培育的“紫鉆”無花果……12月5日至8日舉行的第27屆冬交會上,各種“新奇特優”農產品紛紛亮相,呈現出海南種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蓬勃態勢。
在同期舉行的2024年亞洲種子大會上,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名業界代表齊聚三亞,共商合作與發展?!斑@里的水稻和瓜果令人印象深刻?!眮碜杂《确N子公司的杰西卡·阿爾伯特說,海南的優質水稻品種可以提供更多、更優的合作方案。
海南種業不斷向“新”!近年來,海南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依托“三度一色”(溫度、深度、緯度、綠色)優勢,充分把握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機遇,不斷培育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質生產力,“向種圖強”邁出堅實步伐。
科技創新活力迸發——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海南光熱條件適合農作物生長,全國主要農作物品種中超70%都經過南繁培育,南繁是名副其實的育種“加速器”。
近年來,海南加快建設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自《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印發以來,南繁基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6.8萬畝南繁保護區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5000余畝生物育種專區投入運行,8.8萬平方米南繁配套服務區具備“拎包入住”條件,為生物育種研究試驗提供有力設施保障。
多個重大種業科研平臺加快建設。熱帶作物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創平臺落戶三亞;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在三亞建成全國首個室外大田條件下周年全時、多鹽度、規模化耐鹽堿水稻專業化科研試驗基地;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多家國內頂級的科研機構和涉農高校入駐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實現由南繁季節性生產向常年開展南繁科研育種工作轉變。
如今,“南繁硅谷”已建成全國數量最多、空間最大、體系最全的生物育種創新平臺,成為種業產業鏈科技創新標桿。
在位于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三亞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觀察橡膠育種植株的生長情況。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產業“煥新”壯大集群——
依托科研力量,海南推動南繁產業從單純育種向種業全產業鏈升級,加快培育南繁種業現代產業集群。
一批種業科技創新市場經營主體正加速匯聚。中國種子集團2021年落戶崖州灣科技城后,帶動了南繁育種基地數字化升級項目、荃銀五星種業有限公司、先正達生物育種產業培訓中心、MAP中化現代農業海南分公司等9家種業相關優勢產業主體入駐,圍繞科研創新、產業生態和行業賦能等方面發揮各自優勢,融通帶動種業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
中國種子集團加快布局,是南繁現代種業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的縮影。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為載體,海南持續引進國內外優質種業企業及其關聯產業的企業、研發團隊,從前端育種研發到后端成果轉化,集聚各類主體積極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
目前,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集聚種業創新企業3100多家;去年南繁種業產值突破120億元,同比增長50%。
制度“護新”激發動能——
種業“芯”動力澎湃,離不開自貿港政策制度的“保駕護航”。
我國首部支持促進種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海南自由貿易港促進種業發展若干規定》出臺,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育種創新、境外引種通關便利等領域加大創新實踐;制定《海南省支持種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重點圍繞種質資源引進和保護利用、品種選育、成果轉化、經營主體、科技研發、金融支持等領域給予資金支持。
通過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農業植物新品種審查協作中心(以下簡稱海南審協中心)、中國(三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海南自貿港知識產權法院崖州灣科技城知識產權特區審判庭,基本形成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五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為種業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其中,海南審協中心掛牌運行以來,協同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將農業植物新品種權受理時間由1個月壓縮至3個工作日、初審時間由6個月壓縮為3個月,受理審查效率提升50%以上。截至今年9月,已完成7800余件植物新品種權受理審查,約占全國受理量的1/4。
此外,印發《進境農業植物品種隔離檢疫與DUS測試同步開展試點方案》,打造進境植物品種快速保護和產業化利用的便捷通道,支持境外品種在隔離檢疫期間,同步開展品種保護相關的田間測試,加速優異品種的商業化推廣。通過推進熱帶果蔬規?;N植,目前全省推廣帶動種植熱帶優異果蔬30余萬畝,占全省水果種植面積的10%以上。
(本報???2月16日訊)
“南繁硅谷”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
集聚種業創新企業3100多家
去年南繁種業產值突破120億元
同比增長50%
政策點擊
《海南自由貿易港促進種業發展若干規定》
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育種創新、境外引種通關便利等領域加大創新實踐
《海南省支持種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
重點圍繞種質資源引進和保護利用、品種選育、成果轉化、經營主體、科技研發、金融支持等領域給予資金支持
知識產權保護
專利、商標、版權、
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
“五合一”行政管理體制
為種業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海南審協中心
農業植物新品種權受理時間
由1個月壓縮至3個工作日
初審時間由6個月壓縮為3個月
受理審查效率提升50%以上
凝聚熱帶農業科技力量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正式運作,成為我國19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也是農業領域唯一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國家精準設計育種中心等18個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規劃項目建設有序推進
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省共有涉農科研機構27家、院士工作站57個、重點實驗室6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7個
匯聚種業科技創新市場主體
中種集團、國投種業、舜豐生物、華大基因、隆平生物等一批龍頭企業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累計注冊種業企業3000余家,認定南繁種業CRO企業15家,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孵化器共享試驗平臺16個,搭建基礎研究和應用型平臺36個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海南(潭牛)文昌雞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成功獲批農業農村部水稻玉米生物育種重點實驗室、熱帶海水魚種質創新與利用重點實驗室、文昌雞育種與養殖重點實驗室、天然橡膠加工重點實驗室
南繁種業產值從2021年的80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20億元
熱帶農業科技成果涌現
在今年召開的全國“科技三會”上,海南多項成果獲獎,其中《耐寒抗風高產橡膠樹品種培育及其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豬基因組選種選配技術體系創建及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華南”系列木薯新品種占海南主栽區種植面積的95%以上,“華南5號”“華南205”等木薯新品種在柬埔寨、剛果(布)等東南亞和非洲國家推廣面積累計1000多萬畝
選育出高抗和高耐枯萎病的“中熱1號”“熱科2號”“寶島蕉”等香蕉新品種,在我國大面積推廣應用
選育的油棕品種“熱油6號”是我國首個年畝產油量超過200千克的可供大面積推廣使用的油棕優良品種
全省已推廣帶動種植熱帶優異果蔬30余萬畝,占全省水果種植面積10%以上,平均畝產增收2萬元以上,年可新增產值30多億元
(以上數據截至2024年9月26日)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彬 整理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