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牢記囑托 \ 潮起海之南 \ 述評30年 \ 巨變30年 \ 30年30人 \ |
發布時間:
萬寧農家書屋管理者見證鄉村文化氛圍巨變 溪邊書香溢 游人聞香至 萬寧山根鎮大石嶺村,人們在大石嶺書屋享受閱讀時光。 本報記者 袁琛 攝 百姓說巨變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卓琳植 “書屋24小時開放,離村子只有一百多米,村里的學生都喜歡來這里。有時周末晚上十一二點了,還有孩子在里面看書學習呢!”3月27日上午,穿過燦若云霞的三角梅叢,走到青磚城墻的溪邊書屋時,書屋的管理者文盛飛這樣自豪地說。 溪邊,是萬寧市萬城鎮聯星村委會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因一條小溪從村邊潺潺流過而得名。30多年前,文盛飛就出生在這個村子里。 “以前鄉村哪有什么文化休閑場所?幾乎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文盛飛說,他中學畢業后就離開農村進城打工了,那時候鄉村貧窮落后,環境也不好,年輕人都覺得留在村子里不會有什么出息。 后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村民的生活慢慢好起來,外出人員返鄉時也常常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改善家鄉的生活環境。逢年過節,大家還自發捐款,一起修路和開展環境衛生整治。 2013年,在聯星村黨支部的支持下,文盛飛決定回鄉創業。他帶領5戶村民注冊成立了溪邊種養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動村民一起種植三角梅。“要發展鄉村經濟,就必須有產業支撐。”文盛飛說,到2015年時,三角梅種苗基地已擴大到90畝,社員分紅資金一年超過100萬元。 “生活條件好了,需要提高的還有人文素質。”文盛飛說,就這樣他萌生了創辦農家書屋的想法。于是,他和合作社成員一起,在三角梅培育基地中心打造了溪邊書屋早期的雛型。 恰逢其時,2017年,海南省試點農家書屋閱讀服務點建設,經萬寧市文體局統籌規劃,溪邊書屋被納入試點建設范圍。政府有關部門先后整合各類項目資金100多萬元,完善了書屋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文盛飛作為書屋的管理者之一,也開始策劃一些活動,以提升農家書屋的吸引力。 文盛飛還請來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李明平兼任溪邊書屋主持人,定期開展書法學習班、讀書會、溪邊沙龍……豐富多彩且常態化的活動不僅為村莊聚攏了人氣,還讓鄉村的文化氛圍日益濃厚。讀書、習字,漸漸成為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的一種習慣。 在溪邊,記者看到,書屋分主、輔屋兩幢建筑。主屋分禮儀大廳、書法學習廳和名家長桌論壇廳。輔屋是書畫家工作室,分別命名為“文房”“墨香”“畫境”。環書屋四周,還設有書架藏書,各類圖書全日對外開放。書屋周邊另建有讀書亭、溪邊亭以及公廁等配套設施,環境優美。 “不僅當地村民慢慢喜歡上了讀書,還有不少游客喜歡上這里,慕名前來參觀、喝茶看書。”文盛飛說。 無獨有偶。在萬寧市山根鎮東北部的大石嶺村,去年12月剛建成投入使用的大石嶺書屋,不僅為村民提供了一處文化休閑的好去處,還吸引了大量游客,攪活了鄉村的旅游經濟。 85歲的村民彭振環說,從來沒有一年春節像今年這般熱鬧的。春節前后,平均每天有五六百人次到大石嶺書屋參觀游覽,村民們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客人一起寫春聯、話民俗、品美食,為制作糯米粑,大石嶺村民連山根鎮上的糯米都買斷貨了。 大石嶺書屋運營負責人祁甫寧說,鄉村農家書屋從“無”到“有”到“書香四溢”,改變的不僅僅是鄉村的環境,更改變了農村百姓的生活方式,它像一扇打開的窗,讓村子里的人透過這扇窗眺望外面的世界,也讓外界的人有了與村民交流的文化平臺,“文化氣息更濃,鄉風更加文明”。 (本報萬城3月29日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