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價值 更綠色環保 更有看頭
從冬交會看農業澎湃“新”力量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夢曉
如果說冬交會是一場農產品爭奇斗艷的盛會,那么,在光鮮成果的背后,離不開無數農人不斷“向種圖強”的奮進——12月7日,在第27屆冬交會現場,無數“新奇特優”農產品的亮相,呈現出農業領域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蓬勃態勢。
步入三亞館,新鮮瓜果、特色農副產品、南繁科研成果等讓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現了三亞農業發展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三亞“首引”“首種”的熱帶水果黃晶果。
“好的果子種苗不易得,而且種植難度大,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成本。”談及引種培育黃晶果,海南金之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必偉如是說。為何三亞仍堅持選種這一品種,在于其良好的市場效益。
切開一顆黃晶果,果凍般的果肉爽滑甜糯,老少皆宜,在冬交會上吸引了一大波“粉絲”。“同樣是一畝地,選好了種子,就能產生更多效益。這一次黃晶果的參展不僅豐富了冬交會的展品,也展示了三亞在熱帶水果引進和培育方面的實力。”何必偉表示。
不斷追求更優質的品種,是每一位農人畢生的追求。深耕農業領域十幾年,在昌江黎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玉娟看來,種植類似一條拋物線,產果能力、市場受歡迎程度總會達到一個頂點,繼而開始走下坡路。“做農業要做的就是在走下坡路之前,能夠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更進一步來說,就是找到更好的種苗。”
楊玉娟的這一觀點,源自她的親身體驗。她介紹,早些年紅心火龍果剛在市場上走紅時,成為農民爭相種植的香餑餑。然而品種存在退化現象,品質、口感等各方面下降后,加之消費者又被新的爆點吸引,高價的農產品逐漸廉價。
在楊玉娟看來,此時,要做的便是不斷地推陳出新,緊緊握住“種子”這個關鍵源頭,尋求更新迭代,方能打好農業“翻身仗”。
“種子是農業的源頭”,不少農戶和企業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近年來,不斷有企業走出國門,發掘更受歡迎的種質資源,將其培育成拳頭產品,引領農業新風潮。
今年冬交會上,“向綠圖強”也成為一個關鍵詞。12月5日,全國首個可溯源鳳梨碳足跡系統正式發布,標志著海南鳳梨產業邁入“碳足跡管理”時代,成為海南農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項成果,為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提供“海南經驗”。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農業種植越來越科學,農人觀念的不斷轉變,農業技術的提升發展,種植出更高價值、更綠色環保、更有看頭的農業品種,已經成為年年有、年年新的事情,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也將有更生動的體現。
(海南日報海口12月7日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