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政策紅利釋放 加速推進封關運作
——透視海南新一批制度集成創新案例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夢瑤
2月19日,海南發布6項新一批制度集成創新案例。
6項案例包括: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從“試驗點”到“試驗田”,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新模式,離島免稅監管服務創新,海港口岸“信用+智慧”綜合型服務,企業“一碼通全島”服務全覆蓋,外資企業登記“五位一體”改革。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從當天召開的海南自貿港第十九批制度集成創新案例專場發布會上獲悉,上述案例均聚焦服務保障如期實現封關運作,通過優化制度供給和集成創新,不斷擴大政策適用范圍和應用場景,提升封關運作監管服務能力,讓經營主體降本增效,口岸通關更加高效便利,群眾獲得感更強,有效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是海南自貿港加快推進封關運作的生動寫照。
紅利持續釋放
核心政策加快落地
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是海南自貿港核心政策之一。其起步于2.23平方公里的洋浦保稅港區,后逐步擴大至海南島內的其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及13個重點園區;2024年,該項政策按“三不限”原則,再向全島范圍推廣。
從“試驗點”到“試驗田”,該項案例正是海南自貿港加緊推進核心政策落地的縮影。
“我們成功爭取國家部委將加工增值審核權限下放至海南省,在海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新建加工增值線上申報審核模塊,并主動對申請企業進行‘一對一’精準指導,推動該項政策實現‘申報減負、審核提速、管理增效’三重效果。”海南省商務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余翔介紹,隨著加工增值政策的不斷優化,2024年,全省新增67家加工增值試點企業,申請試點的企業十分踴躍。
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給企業帶來的是真金白銀的實惠。
“自承載全國首單享受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落地以來,截至目前,我們已累計享受加工增值減免關稅約3億元,切實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發布會上,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又華通過視頻形式“現身說法”,“借力加工增值等政策,今年我們將沖刺年產值80億元的目標。”
破解堵點問題
助力產業集聚發展
北緯18度,崖州灣畔,光熱充足、全年無冬,吸引大批生物育種企業集聚。
過去,企業在開展科研引種的過程中,需引進部分來自植物疫情流行區的種源,海關總署按規定須對這類引種實施特許審批,引種單位須獲得省部級及以上主管部門出具的批準文件或科學研究立項報告才能申請辦理。
“對于使用自有資金開展科研活動的企業而言,上述批準文件或科研立項很難獲取。”海南九圣禾農業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麗哲直言,這成了企業在引種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堵點和難點。
破題,始于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新模式的落地。
“新模式下,企業向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提出立項申請,考核合格的由科技城管理局出具科研立項證明,海關在特許審批的辦理過程中認可此立項證明作為企業申請要件,大幅降低辦理門檻。”海口海關動植物檢疫處處長李娜介紹,同時,海口海關與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建立中轉基地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合作創新機制,并出臺相關應急處置機制,實施多部門全流程監督管理,保障引種過程中的生物安全。
該模式實施后,特許審批的申請主體由科研院所、高校擴大至開展科技創新的企業,進一步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助力南繁硅谷打造種源科技創新策源地。一組數據給出佐證:截至2024年12月底,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集聚南繁產業企業2849家;中轉基地累計引進各類優良動植物種質資源905批次、價值11.6億元。
破解發展難題,關鍵是用好制度集成創新這把“金鑰匙”。梳理新一批制度集成創新案例,可以看到,海南始終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哪里問題突出,改革就指向哪里,有效破解了產業發展中面臨的一批堵點難點問題——
譬如,聚焦免稅產業中的貨物流轉效率、風險防控等難點問題,“離島免稅監管服務創新”案例通過部省協同、上下聯動,率先在海口綜保區試點“電子標簽”通關、“先入區后報關”、“免保銜接”等系列創新舉措,在進口、通關入區、配送流轉等環節對離島免稅品開展監管服務創新,有力提升免稅品監管效能、免稅品銷售便利化和消費者購物體驗,有效加強了“套代購”風險防控。
再如,聚焦海上多元形態產業中存在的要素流通不便等問題,“海港口岸‘信用+智慧’綜合型服務”案例通過建立邊檢誠信管理機制,推行“重大活動+特色產業+X”邊檢定制化服務模式,打造“一站式”聯合查驗通關流程,構建以科技賦能的高效監管體系,有力保障了移民管理服務和海上多元形態產業便利通關。
涉企服務更優
經營主體降本增效
海南自貿港建設成色幾何?企業群眾的“獲得感”,是最重要的一把尺。
不必再找經辦人,也不必來回跑,只需在“海南e登記”平臺上填報申請表單,并持有效身份證件進行身份認證、電子簽名,即可在線辦理企業登記注冊業務——這是來自中國臺灣的投資者羅元禧,前不久在海南的一次辦事體驗。
“過去至少要折騰幾個月、花上千元的費用,而現在的辦事成本基本為零。”羅元禧說。
經營主體辦事體驗的優化,得益于外資企業登記“五位一體”改革的落地。“我們施行港澳非自然人投資者主體資格證明簡化版公證文書,推動部分外資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辦理,優化外資企業登記流程,率先實施外國企業直接登記制度,并構建起‘三個一件事’+‘免申即享’服務鏈,多措并舉優化外資企業登記服務機制。”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林剛介紹。
目前,我省外資企業開辦辦理環節已由5個壓減至1個,材料壓減超77%,投資海南的國家(地區)由2018年的43個增長至如今的174個,吸引法國路威酩軒、瑞士歷峰、英國戴比爾斯等一批知名企業落地。
如何讓更多經營主體生得下、長得大、活得好?需要打通的,不僅是“準入”這一環。
聚焦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管理,海南上線企業綜合服務平臺,融合“企業碼”“信用碼”“監管碼”等服務,實現碼上辦事、碼上監管、碼上信用、碼上融資,構建起企業“一碼通全島”服務機制。
“該機制在企業服務方面實施了多項探索創新,如創新推出‘信用+審批’服務機制,創設‘政企約見’‘涉企活動統籌監測’服務企業品牌,建立企業服務專員精準包聯閉環工作機制等。”海南省營商環境建設廳副廳長肖文介紹。
截至目前,海南省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共收到政企約見工單862單,全部完成約見;平臺歸集318類電子證照實現企業辦事免提交,有效降低企業提交材料和跑動辦事成本。截至2024年底,平臺通過“企業碼”政策匹配功能為企業智能匹配政策超85萬條次,推動政務服務從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再升級。
(本報海口2月19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