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江華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此詩句出自蘇東坡離開海南前所作的《別海南黎民表》,可謂是他深刻融入儋州生活的真實寫照。
成長于蜀中耕讀之家,蘇東坡自然對農業生產十分重視。看到當地大量的荒地無人開墾,他寫下《和陶勸農六首》,勸導百姓積極從事農業生產。
“利爾耡耜,好爾鄰偶。斬艾蓬藋,南東其畝。”詩中,蘇東坡鼓勵百姓,如能“聽我苦言”,則會“其福永久”。在他的帶動下,當地人民逐漸開始重視農業生產。
蘇東坡不僅在儋州當地百姓的幫助下建起了桄榔庵自住,還與張中、黎子云兄弟等人一起出資建起了載酒堂。民國《儋縣志》云:“宋紹圣時,蘇軾被貶至,與鄉人黎子云等相友善。嘗攜酒會飲于堂,故名‘載酒堂’。”
建此堂并非只是為了聚會飲酒,而是為了承擔一項更重要的功能——教育。史書記載,載酒堂前有半月池,大門外有蓮花塘,面積十余畝,花時美觀,“每年收塘租以充學費”。可見載酒堂當時不僅是學校,而且可能是一所免費的學校,其經費來源為蓮花塘的租金。
此外,蘇東坡還自編講義,講解四書五經等著作,“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推動海南求學崇文之風日漸興盛。
在海南生活期間,雖然條件簡陋,但聰明的蘇東坡時不時會搞點發明創造,給貧乏的物質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海南當時不產墨,但松樹很多,蘇東坡就自己動手用松樹制墨,得到大大小小的好墨500丸,以及加入膠漆的墨數百丸,足夠其日常所用,多出的墨丸,他還慷慨送人。
居儋三年,蘇東坡不僅與當地的文人談詩論對,還樂于與當地的平民百姓包括老人、小孩交談交往,他的詩作中出現了“符林秀才”“王老”“春夢婆”“口吹蔥葉的小童”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遇赦返回內地時,鄉親們紛紛前去送行,拿著土特產相贈。
為老百姓做了這么多,又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大家又怎能不喜歡這樣的“男神”?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