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辦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強調,“要堅持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座談訪談、隨機走訪、問卷調查、專家調查、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等方式,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科學性和實效性”。在全黨范圍內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為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了堅實一步。
數字化手段為開展調查研究提供支持
數字技術提高調研科學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調查研究手段面臨諸多挑戰,需要依托算法、算力等精確性強、操作簡便的數字化輔助決策工具用于調查研究。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數字化時代開展調查研究提供技術支持,在資料篩選、案例分析、工具使用和成果共享等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數字技術節約調研成本。《方案》提出“實行問題大梳理、難題大排查,著力打通貫徹執行中的堵點淤點難點”,明確了12個主要方面的調研內容,涉及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維護社會穩定等方方面面工作。既有“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戰略要求,也有“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長期未解決的老大難問題”的微觀事務。傳統調研手段不能滿足事物發展的新需求,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如遠程會議、“云”參觀、虛擬現實展示等方式,在節約資金和時間成本的同時,還能實時獲取一手資料,極大地提高調查研究的時效性。
數字技術也是調查研究的內容之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既是調查研究的手段,也是調查研究的對象,《方案》除了把“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網絡綜合治理”這些與技術直接相關的內容作為調研內容外,還強調了“深化研究”與“解決問題”兩個方法步驟。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使社會治理和社會實踐呈現新特點,比如基層治理就呈現出一種技術嵌入型治理的新樣態等,必須深度挖掘技術與治理融合的新規律。研究探索多措并舉、綜合施策解決“數字化”問題的新方法,在具體實踐中邊使用、邊研究,提升對數字技術規律的了解。
開展調查研究要找準數字技術的結合點
在調查研究中通過數字技術提高效率,切實發揮數字技術的實際功效,防止出現數字形式主義等現象。既要注重用數據說話,還要強調聽真話、察實情,處理好傳統方法與技術輔助方式的關系,以包容審慎的態度接受新事物,循序漸進使用新技術。
確定數字技術的適用范圍,找準對象與對策的結合點。從以往調查研究的情況來看,要真正做到“掌握實情、把脈問診”,僅靠座談交流、問卷調查是不夠的,應積極運用大數據監測、智能決策等新方法。調研之前要有詳細的任務清單,區分調研內容并進行精準匹配,在調研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技術手段。比如,在新一輪經濟普查工作中,就可以借助大數據平臺、在線智能問答系統提前收集數據,后期用可信區塊鏈等管理數據,提高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實現“問題導向”的任務精準匹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預先開發調研任務分配系統,或用大數據分析方法確定調研項目清單等,把調查研究計劃做實做細。
解決數字技術的普及問題,找準安全與發展的結合點。通過降低數字技術本身的風險,去應對數字時代更加復雜的挑戰,在熟知技術特性的前提下去了解數字時代的新變化,這是運用數字技術開展調查研究的初衷。為此,要把數字技術是什么、怎么用放在第一位,用群眾語言講好數字技術,注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防止信息泄露,降低新技術用于調查研究的安全風險;同時抓好數字素養提升和數據相關標準建設,通過對個人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術規范化要求,解決數字技術運用前端問題,盡快破除調查研究的技術壁壘與數字鴻溝;創新運用數字技術開展調研的方式方法,善于利用短視頻、新媒體了解民情;鼓勵用“網民”身份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了解情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真正把網絡上的情況摸清,把數字化時代的問題找準,把精準透徹的對策提好。
確保調研結果的真實可信,找準人工與智能的結合點。調查研究不僅要開展調研、深化研究,要解決問題、督查回訪,也要加強對調研課題完成情況、問題解決情況的督查督辦和跟蹤問效。以往對于基層經驗和典型案例的現場調研,大多采取手工填寫、逐級上報等線性方式收集結果,時效性、便利性和傳播性略顯不足,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便可遠程操作、全程管理。比如,知識圖譜就可以自動繪出不同區域或不同領域基層經驗的動態情況,實時提供案例分布、熱度響應等橫向縱向的比對信息。由于調查研究不只是對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調研,還包括事關全局的戰略性調研、破解復雜難題的對策性調研等重大問題,調研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度尤為重要。為此,要建立“人工+智能”的人機協同機制,增加專家審核與第三方評估的核驗環節;根據數據流轉路徑構建全過程監管體系,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調研結果,實現“讓事實說話”與“用數據說話”雙輪驅動。(劉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