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學玉在一次比賽現場。受訪者供圖
三亞日報記者 張慧臏
一捧山蘭米,酒香進萬家,一絲針織線、繡繪新生活……山清水秀的育才生態區人杰地靈,黎族苗族同胞在這里世代生活,他們勤勞勇敢、充滿智慧,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先輩的智慧和結晶,需要傳承和弘揚。大山的女兒——海南苗族傳統文化傳承人盧學玉,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將民族文化灑滿苗鄉。
盧學玉從小生活在育才生態區那會村的后靠村,是土生土長的苗族人。從小耳濡目染,她對苗族文化情有獨鐘,尤其是苗繡,她看見過無數長輩用靈巧的雙手“飛針走線”,彩色與黑色交織間,是苗族同胞對大自然的感恩、對生活的熱愛。
在少數民族民間文化亟待保護、傳承和激活的今天,盧學玉作為苗寨的一份子眼光獨到、敢想敢干,毅然決定傳承發揚苗族文化,走出一條致富路。
“想要守護這些優秀的文化,光有心還是不夠的。”在很早以前,盧學玉就知道這一點,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早在1995年,她給駐村工作隊做飯,每個月可以拿到250元。攢下錢后,她于1997年在村里開了一家小超市,幫村民們賣野生蜂蜜、草藥、花梨木等。又有了一些積蓄后,她借了些錢買了一臺拖拉機攬活,同時做橡膠、檳榔等農產品收購生意。
2011年5月,盧學玉與本村的陳春梅、盧雪花、鄧秀梅、鄧金連成立了“三亞育才五朵金花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開辦酒坊、收購農作物,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將充滿民族特色的苗藥、苗銀、苗服等傳承推廣,帶領團隊參加比賽,傳播苗族文化。
寫好“非遺文化”文章,打造專屬苗族的表演團隊。如今,后靠村既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苗族盤皇舞,又有被列入三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苗族召龍舞,并打造了一支規模近200人的盤皇舞表演團隊,可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表演《盤皇舞》《苗族平安舞》等動感十足的苗族舞蹈。
除了苗舞,后靠村還在傳承苗繡技藝,盧學玉積極推動合作社成立苗族刺繡工作坊,并申請非遺,目前已培訓學生數百名,帶領苗族同胞實現就業和增收。
在創業的道路上,隨著規模的逐漸擴大,“五朵金花”現在已經變成了“十一朵金花”。她們帶動著更多周邊的女性和村民一起合作,把苗族文化產業逐漸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