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驅動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加速新經濟、新業態落地
文昌:乘勢而上謀發展
位于文昌海岸邊上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通訊員 符為驪 攝
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工作人員檢查設備。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
在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區內,文昌鯤誠現代化海水養殖創新產業園工作人員展示養殖的東星斑。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封爍 攝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夢曉
秋日天朗氣清,從文昌銅鼓嶺向東望去,南海風光無限。作為海南三大古邑之一的文昌,擁有漫長海岸線,融合了悠久的人文歷史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引來游人無數。
向西望向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舉措令城市日新月異。在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以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際航天城為目標,文昌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科技創新和改革開放為核心驅動,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成型起勢,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較好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文昌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八屆五次全會精神,召開文昌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號召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攻堅克難,解放思想、擔當實干、爭先跨越,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昌國際航天城、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文昌篇章而努力奮斗。
A
綠色轉型升級
“上樓”耕海彰顯特色
漫漫海岸線,是文昌的自然稟賦,也成為財富的重要來源。
得益于海南島東北部海灣的純凈海水和平穩的海灣環境,馮家灣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吸引了不少蝦苗繁育企業的注意,被譽為海南的“蝦苗谷”。20世紀90年代,當地居民“用蛇皮口袋裝錢”的故事曾膾炙人口。
不過,“靠海吃海”的運作模式過度使用海洋資源,使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影響了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整治、轉型迫在眉睫。
如何既要環保,又要經濟效益?文昌探索起綠色轉型新模式——在清退數千戶養殖戶的同時,利用沙港崀地區近7000畝國有土地蓋起了樓房。這些樓房,如今成為水產養殖的新陣地,已吸引51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帶來項目54個,總投資額約76億元。
一棟棟水產養殖示范廠房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魚蝦螺成功“上樓”,向海圖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成效明顯:依托海水取水工程的實施和“水產硅谷”的打造,科技正在賦能園區發展提質增效,文昌馮家灣產業園創新的多層養殖模式不僅穩定可靠,也讓同等面積的土地產出提高六成以上,養殖效益呈倍數放大,養殖的水產品質量和產量也更加有保證,實現漁業綠色轉型發展。
今年上半年,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完成營收6.50億元、固投7.39億元,分別增長188%、217%,新增注冊企業14家,建設投產項目24個,已經升級為省級產業園區。
值得一提的是,馮家灣產業園“上樓養殖”模式的優勢,在此次抗擊超強臺風“摩羯”中亦有體現。
2022年,當地養殖戶吳坤明響應文昌環保整改號召,開始“上樓養殖”。“大大小小的臺風經歷過好幾次,都沒造成什么影響。這一次更是經受住了‘摩羯’考驗。”吳坤明說,過去露天養殖,只要風雨一來,螺塘里灌滿水,螺苗馬上就會被沖走,“‘上樓養殖’以后,風吹不到,雨淋不著,守住了螺場的安全線。”
企業對此也感受頗深。海南信邦種業有限公司從翁田鎮搬到馮家灣產業園,在臺風中逃過一劫。“希望更多企業能看到‘上樓養殖’的好處。”該公司項目經理何強說。
馮家灣產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投產的16個項目中,除了其中一個因發電機準備不充分,在線路受損停電后無法發電導致損失,其余廠房皆未因“摩羯”出現損失。
B
一飛沖天
航天城發展成效卓著
淇水灣畔,我國首個低緯度濱海發射場,與正在沖刺首發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相依相伴。
得益于地理位置優勢,火箭從文昌升空具有節省燃料、便于運輸、更加安全等優勢。而這也給文昌的發展帶來機遇,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不斷推進,文昌航天城建設正在加速開展。
在以航天科技為主導的文昌航天城內,圍繞航天發射及配套服務、航天高端產品研發制造、航天大數據開發應用等產業展開的大批航天產業相關項目正不斷傳來好消息,海南“向天圖強”成績單愈發厚實,航天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全國唯一的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和二號發射工位已竣工并具備執行發射能力;“三鏈”(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產業生態逐步形成;航天科工中國華騰海南區域總部基地項目落地文昌;太空實驗室文昌基地(一期工程)主體完工;深空探測實驗室文昌基地掛牌;火箭衛星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海南省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啟動第一批“陸海空”專項8項……
在航天新賽道上,文昌航天集聚效應逐步顯現。目前,星際榮耀、星河動力、藍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許多國內頭部商業航天企業,已經進駐或計劃落地文昌國際航天城。
“航天+”新賽道帶來更多可能,也給當地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機遇。比如,旅游企業開啟工業旅游,航天研學等產業的興起,也將航天影響力向全域輻射。
今年上半年,文昌國際航天城園區完成營收107.8億元、稅收3.63億元、固投38.55億元,分別增長25.9%、5.5%、39.9%。
城市實力靠產業,城市未來看科創。文昌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文昌將繼續加快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商業航天勝地、航天產業聚集地、國際合作根據地,吸引更多科技項目加入,加速新經濟、新業態落地。
C
激發市場活力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IP
改革與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如何讓市場更有活力?文昌一直穩中求進,以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現在我們著急復工,但是一直沒能通電,心急如焚。”臺風“摩羯”過境后,海南文昌優寶飼料有限公司緊急致電文昌市12345熱線“全力以‘復’企業服務專席”,求助職能單位協助保障恢復正常供電以確保企業復工復產。
該企業訴求立即被轉至文昌市營商環境建設局剛成立的企業復工復產服務小組。該小組迅速響應,第一時間與市供電局聯絡人對接。
通過雙方高效協同,文昌市供電部門積極響應,迅速調集專業力量,派遣發電車直接前往企業所在地,有效緩解了企業的電力供應難題。
特殊時期的高效快速,提升了城市重建的力度,為企業注入更多發展信心。在平時,“零跑動”應用、信用等級審批、“文昌項目管家”等服務落地,更是文昌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服務效能的全面體現。
近年來,為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文昌著力轉變干部作風,變“被動干事”為“主動作為”,使得投資項目紛紛落地文昌并開花結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目前,文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成功入選省政務信息化優秀創新案例,加快城市信用體系建設,探索打造“信用園區”,新歸集28個“信用+”應用場景,拓寬信用報告應用范圍至6個領域,城市信用監測排名穩居全省前列。
此外,文昌還謀劃了一批極具地域特色的文旅IP,如“航天+旅游”IP、海南“村VA”系列賽事等,為文昌聚人氣、招財氣、匯商氣,同時發揮“綜藝+旅游”宣傳效應,有效提升文昌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
今年是加快建設文昌國際航天城的關鍵一年。文昌將錨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聚焦“四地一區”定位,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以高水平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以深層次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全域國際航天城,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文昌篇章。(本報文城9月30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