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構建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一體發展繁榮的機制
五指山:文化傳承擔使命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謝凱 特約記者 鐘麗
法國當地時間9月27日,由國際時裝設計師VIVIENNE TAM女士與五指山合作的Vivienne Tam X 黎族2025春夏巴黎時裝周大秀活動,在巴黎亞歷山大三世橋俱樂部精彩上演,五指山攜海南黎錦走上了巴黎時裝大秀的舞臺,贏得了國內外觀眾廣泛贊譽;法國時間5月6日,五指山黎苗童聲合唱團赴法國開展文化交流,彰顯民族文化自信;五指山民族時裝“村秀”讓黎族苗族文化刷屏海內外;非遺工坊里的古老技藝得到薪火相傳、民間文藝版權保護正激活文藝創作者的熱情……
文化,正成為五指山書寫現代城市文明的新手筆。新中國成立75年來,五指山不斷挖掘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互融合發展的潛力,全面構建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體發展繁榮的機制,加快塑造城市新形象、賦能文化新活力、豐富文化新業態,涵養厚重歷史文化底蘊,讓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繼續高歌猛進,再創輝煌。
A
傳承紅色基因
推動理論宣講
每到國慶節,前來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參觀的社會各界人士絡繹不絕,人們在這里可以讀懂“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是唯一出路”的紅色精神譜系,真切感悟一個偉大政黨對人民的初心使命。
“75年前,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升起了海南第一面五星紅旗”“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黎族同胞當年也是在這樣的信念感染下堅定了跟黨走的決心”“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在解放海南和瓊崖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五指山市毛陽鎮的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歷史陳列館里,紀念園負責人何輝不厭其煩地向每一個來這里參觀學習的人群講述、分享當年五指山山區人民的紅色歷史故事。
堅持用紅色文化培根鑄魂,傳承好紅色基因,是五指山義不容辭的文化責任。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更好直達基層?五指山通過多項務實舉措做出了自己的創新性探索。
五指山持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推動黨的方針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五指山組建以市委書記為團長的市委宣講團,深入機關、鄉鎮、村莊,開展了26場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宣講;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團、娘子軍宣講團、稻香宣講團等特色宣講隊伍,通過點單式開展定制內容的“紅色大講堂”等主題宣講166場次,并發揮好“鄉村論壇”“民生第一課堂”“黨旗紅”等陣地作用,組織宣講人員深入農戶庭院、田間地頭、雨林樹下開展宣講,以百姓身邊的人說身邊的事,把黨和國家的政策講深講透,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一場場宣講中,五指山各地群眾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民初心使命,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根基愈發牢固,紅色歷史的傳承也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賡續。
B
以人民為中心
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
五指山市毛道鄉地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周邊,生態綠色是這里最鮮明的底色。毛道鄉創新打造了生態發展中心特色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在這里,村民可隨時前來閱讀圖書,還可參加站點不時舉辦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如垃圾分類、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等農村生態文明知識和技術培訓,綠色文明的鄉風從一個站點逐漸延伸開來。
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小而美”的文化新空間,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開展各項文化活動,使五指山開展好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得心應手。
五指山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出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方案和相關指導意見,強化資金和人員保障;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黨群服務中心、融媒體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結合起來,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共建共享;打造以“中心-分中心-所-站-點”為主體架構的五級服務陣地,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觸角延伸到自然村和居民小區,構筑“新時代文明實踐圈”。
建好文化新空間,更離不開精心運營和維護。在五指山市,每到暑假或重要節日,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空間場景,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市文化館等多部門開展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項目,受到不少市民真心點贊。
譬如,開展的暑期青少年文化培訓、雨林竹竿舞大賽、萬人共同舞、露天老電影放映、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佳節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助推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五指山市還設置許愿瓶,在線收集群眾“微心愿”,通過線上線下精準發力,讓群眾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推行1867沙龍座談,由市級領導主持參與,參加人員覆蓋小商小販、企業負責人等各行各業,進一步拓寬民意反饋渠道,及時解決企業、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脫鞋入戶等小切口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五指山在奮力寫好新時代文明實踐案卷的同時,努力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直達社會各層級,營造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
C
點亮非遺名片
傳播本土文化之美
近日,五指山市代表團攜有海南黎錦元素的原創設計服飾奔赴法國,亮相巴黎時裝周系列活動2025春夏巴黎女裝周,在全球時尚界的國際舞臺上詮釋黎錦等中國文化的時尚魅力和市場潛力,受到時尚界關注。
近兩年來,五指山本土文化頻繁出圈省內外,引發社會關注,這背后是五指山多年來持續厚植文化根基,堅定文化自強自信,做足黎族苗族特色文章,推動文化交流互鑒,主動作為的努力。
——扎實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名錄體系更趨完備,傳承保護有力有序。搭建國家、省、市三級非遺目錄體系,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3項,傳承項目涵蓋傳統醫藥、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和傳統音樂等,積極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促進傳統技藝的傳承、利用和發展。
——抓好非遺融合跨界發展,非遺活力煥發。積極探索新方式新方法,通過非遺項目產業化品牌化的打造和開展文藝演出、活態展示等方式使非遺保護形式更加多元化。抓住“三月三”、“五一”黃金周等重大節假日,圍繞省民族博物館、毛納村、黎峒文化園等景區景點,設計多條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路線;結合“早春茶開采節”“故園畢業季”等主題,舉辦“雨林樊登讀書會”“萬人共同舞”“‘雨林TOP’竹竿舞大賽”“海島民歌大獎賽”等系列具有豐富非遺內涵的文化旅游活動;著力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品牌IP,創新推出民族時裝“村秀”活動、帶領黎族苗族兒童走出國門唱響本土文化強聲,受到外界廣泛關注,讓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刷屏海內外。
——聚焦非遺傳承人才培養,非遺工坊多點開花,保護有了新動能。五指山持續實施非遺人才培養“青藍工程”,建立名師傳藝扶持機制,培育掌握黎錦技藝人數3544人。積極開展非遺傳承人才培養“春苗”行動,以鄉鎮小學為載體,結合當地黎族苗族非遺特色,采取“非遺項目進校園”“黎錦學堂”等多樣形式進行名師技藝傳承,在中小學設立涵蓋黎錦技藝、黎族竹木器樂、苗族盤皇舞等興趣班,精心開發拓展新課程,每年培訓學生2000人次以上。
此外,還采取“非遺工坊+傳承人”“非遺工坊+合作社”“非遺工坊+企業”等經營模式,著力打造非遺傳承產業鏈,創新以點帶面工作方式,支持創建傳習場所22處,設立非遺工坊7處,將非遺項目與產業銜接掛鉤,推出黎錦文創產品、精釀山欄米酒、五色飯船型粽等系列非遺產品,成為鄉村振興新的增長極。
——探索傳播“非遺”聲音新路徑,文化自信力十足。五指山先后派出6批次共78名非遺人才赴意大利米蘭、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中國澳門等地區,結合有關文旅活動進行黎錦文化展示展演,推動黎錦文化走出“國門”,走向國際。今年5月、9月,以中法文化旅游年為契機,積極搭建中法文化民間交流平臺。5月,組織五指山黎苗童聲合唱團赴法國巴黎參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動,推動海南少數民族文化走出深山、走向世界,進一步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海南自貿港故事。9月,與國際設計公司合作,推動海南黎錦走向國際時尚舞臺。
D
助力文化產業發展
構建民間文藝版權保護新格局
五指山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占比73.4%,是黎族苗族聚集地,擁有獨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和濃郁的民俗文化。去年11月,中宣部將五指山確定為全國10個第三批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地區之一,是我省首個入選試點地區的城市。
目前,試點工作有效促進了五指山市民間文藝作品的保護與發展。試點之初,五指山市與其他單位深化合作,開展民間文藝資源普查,全面了解民間文藝版權現狀。經初步調查,五指山市民間文藝資源豐富,涵蓋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等四大類別,總數達到599種。調查還收集到了89件民間文藝衍生作品,其中版權登記38件,實現版權轉讓3件。
今年,五指山成立了海南省民間文藝版權服務工作站(五指山站),為民間文藝作品的初審、備案、登記、宣傳推介、產業轉化和版權交易等提供一站式服務,推動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工作有效開展。結合這項工作,五指山推出一批知名度高的文藝精品。比如,當地知名兒童文學作家鄧西出版關于雨林文化的新書《蝴蝶與樹的孩子》和黎錦文化的新書《永遠的阿貝》。五指山市黎族青年詩人唐鴻南散文詩集《一個黎人的心經》斬獲多項榮譽。五指山作協會員刊發文學評論《新詩傳播若要“破圈”,須先“破繭”》,獲得2022-2023年度“海南文學雙年獎”。市音協會員創作歌曲《新時代的霞光》《椰竹歡歌》等12首,編導5支黎苗舞蹈。
值得一提的是,五指山今年成功搭建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交易服務平臺,將進一步促進民間文藝作品創新轉化。五指山市民間文藝版權交易服務平臺已初步搭建完成,在五指山融媒體中心“我愛五指山”客戶端鏈接登錄入口并開設交易功能,開展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交易,為民間文藝版權與促進提供技術支持和信息支撐,推動民間文藝作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力當地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本報五指山9月29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