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泥飄香 黎歌悠揚
昌江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

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羊玉蘭在織造黎錦。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陽秀 攝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陽秀
“是這樣做嗎?”“我的好看嗎?”……10月19日上午,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zhèn)的保突黎陶制品專業(yè)合作社的制陶室里,充滿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一群兒童在家長的陪同下,揉捏著手中的泥巴,沉浸在黎陶制作的樂趣中。
這是昌江文化館“百姓學堂”第三期公益培訓親子黎陶班授課現場。自2018年以來,昌江充分發(fā)揮該縣文化館的公益職能,以文化惠民為導向,持續(xù)開展全民文化和藝術普及活動,內容涵蓋非遺、舞蹈、器樂、書法、繪畫等多個領域。
9月22日至10月20日期間,昌江文化館還在七叉鎮(zhèn)尼下村、石碌鎮(zhèn)保突村成功舉辦了兩期黎錦文創(chuàng)產品制作培訓班。共有50名非遺愛好者及黎錦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加培訓,有效提升了學員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為黎錦技藝的傳承儲備了新生力量,同時也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拓寬了產品市場化的路徑。
課堂上的親手體驗,是昌江非遺普及的生動縮影,而在街頭巷尾,更多元的非遺魅力也正精彩綻放。
“我們不靠機器,全憑雙手織造,做好一件要花兩三年。”日前,一場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昌江石碌鎮(zhèn)東風路的口袋公園里舉辦,68歲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羊玉蘭在展位旁席地而坐,專注地織造黎錦。
羊玉蘭告訴記者,自己手上這件作品從去年開工,至今還沒完成一半。盡管現在有了精細的機器,但為了保持黎錦的原始韻味,從紡線、染色到織造,她始終堅持純手工制作。
活動中,軍話民歌與村話民歌代表性傳承人輪番登臺,唱響富有黎鄉(xiāng)韻味的傳統曲調;多位省級和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則集中展銷黎錦、黎陶、牛皮凳、藤編等非遺產品,吸引眾多市民駐足欣賞。
“藤編、牛皮凳、黎錦啥都有,我們的非遺產品太豐富了!”現場,市民劉葉丹穿梭在各個展位間,連連贊嘆。
今年以來,昌江文化館已開展各類文化活動30余項。從課堂上的親手體驗,到街頭的集中展示,昌江正通過多種形式,讓非遺走出傳承地,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近日,海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昌江劉敗發(fā)、黃玉英、鐘育德、何永蘭和陳桂紅等5人入選,涉及5個代表性項目,標志著該縣在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再結碩果。
昌江文化館表示,接下來還將舉辦民歌專場表演、黎陶制作比賽和牛皮凳制作培訓等活動,推動非遺進一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深化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傳承與推廣。
(本報石碌10月26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