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悠遠文化記憶
非遺跨界非一般

霸王茶姬椰雕聯名的雕塑。

織娘在活動現場展示黎錦技藝。

市民參加黎錦非遺體驗課。

霸王茶姬椰雕聯名的冰箱貼。

市民身披黎錦紋樣的披肩參加活動。 本版圖片由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鈺 攝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鈺
一場展覽,解鎖椰雕的多種打開方式,既可以是花瓶、擺件和雕像等收藏品,也可以是冰箱貼、手機鏈等個性裝飾,還能搖身一變成為別具特色的藍牙音箱。
日前,霸王茶姬攜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吳名駒,在海口龍湖天街開展“椰海尋遺,茶啟瑰寶”非遺椰雕限時展覽,吸引了眾多市民觀展體驗。
茶飲+非遺+文創的融合嘗試,讓人們看到非遺跨界的無限活力。近幾年,海南非遺紛紛走出深閨,嘗試以品牌聯名、文創產品、手工體驗、特色活動等形式,在傳承老技藝的同時,融入現代化場景,探索出保護和開放平衡的多元活化路徑。
老傳承遇上新文創
“之前拼手速搶到了椰雕冰箱貼,沒想到今天能在線下了解它的故事。”在“椰海尋遺,茶啟瑰寶”展覽現場,“00后”消費者李思琪好奇地了解椰雕傳承和發展歷史。她說,本來只是圖好看才買的冰箱貼,沒想到椰雕作為海南非遺,有這么多有趣的故事。
上個月底,椰雕冰箱貼剛上線,李思琪便馬上到門店下單,如愿買到了心儀的冰箱貼套組。這套冰箱貼以椰殼結合金屬為材質,分別做成茶盞、窗花等形狀,上面精美地雕刻著船、海浪、椰樹、鐘樓、船型屋等充滿瓊島風情的元素。
“椰殼系列文創的熱度十足,幾乎上架即售罄。”霸王茶姬海南公司總經理聶詩飛介紹,結合百店店慶,此次霸王茶姬與吳名駒傳承人合作,提取椰雕中的經典元素和典型紋樣,經過創新化設計改造,推出茶盞、冰箱貼、擺件燈以及手機鏈等文創產品,還設計了一米多高的椰雕藝術作品供展出。
“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才能保持非遺的生命力,與茶飲品牌的聯名是種積極的探索。”吳名駒認為,海南椰雕歷來有作為茶具、酒具的傳統,這次和年輕的茶飲品牌聯名,在功能和文化中都能找到契合點,也激發了非遺活化的新思路。
吳名駒認為,非遺活化不一定要拘泥于非遺原原本本的使用,更著重對非遺資源的有效利用。例如說,只是簡單地展出非遺作品,很難聯接起市民的使用體驗和情感認同,但如果提取非遺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實用功能的文創產品等非遺衍生品,更容易讓非遺走進日常生活里,拉近與市民距離。
其實,走文創跨界路線的不僅是椰雕,黎錦、黎陶、東山草編等一眾海南非遺,紛紛嘗試趣味文創講述悠遠的文化記憶。
今年年初,霸王茶姬聯名海南省博物館和省圖書館共同推出海南黎錦冰箱貼、披風和提花包等文創產品,并開設線下體驗課堂。設計團隊以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黎族婦女筒裙和清代黎族五龍出海圖龍被作為設計靈感,提取紫、橙、白等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獨特配色和黎族織錦中那些沉淀著歲月的經典紋樣,將它們精巧地展現在產品上,讓黎錦文化火熱“出圈”。
“非遺文創產品在設計中,并不局限于其本身的功能,而是挖掘它們的典型特征,和現代生活的使用場景結合。”中國國家圖書館海南區域負責人柴華介紹,例如傳統黎錦服飾,通常售價昂貴且日常生活中使用場景少,消費者購買門檻較高,但提取其中經典元素,應用在冰箱貼、手包、杯子等日常用品中,能夠極大降低市民接觸門檻,也讓他們更愿意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意義。
老技藝碰出新火花
跨界,越發成為非遺活化的重要方式,產品跨界的同時,活動跨界和體驗跨界也成為人們解鎖非遺的新形式。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霸王茶姬同步在友誼陽光城開展椰雕DIY活動,近百位市民用椰雕配件和針線,制作出椰雕風鈴、手鏈和鑰匙扣以及手繪椰雕碗等手工藝品。
“繪制椰雕很有趣,沒想到椰子還能這么玩。”小紅書網友“觀星者”參加活動后意猶未盡,希望能夠有更多的非遺手工體驗活動。
“在推出非遺文創產品的同時,我們也會同步開展線下體驗活動,其中手工類最受茶友們歡迎,也是舉辦呼聲最高的活動類型。”聶詩飛表示,今年,黎錦非遺體驗課堂邀請手工傳承人現場示范和講述黎族傳統紡染織繡的精妙技藝,讓不少茶友紛紛嘆服。
簡化的手工體驗,讓市民們也能在短時間內,沉浸式體驗非遺的奇妙之處,持續加深情感鏈接。
在海南省文化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在現場手把手授課,共同開展的“海文學堂”海南傳統手工藝親子體驗活動,成為人們體驗非遺技藝的品牌活動,東山草編技藝、海南椰雕、海南貝雕等眾多非遺技藝,吸引了市民游客前來體驗。
住在附近的市民陳惠,每逢周末便帶著孩子報名參與這些體驗活動。在展示中心里,匯集了各類海南非遺,不僅能看、能品,還能親手體驗,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它們。
“比如說草編、藤編這些我們小時候常見的工藝,現在已經逐漸在城市遠去,現在能帶著孩子來體驗我的兒時記憶,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陳惠說,這些非遺技藝不僅能夠完好保留,又迭代升級,樣式更潮,功能更多,讓人十分欣喜。
如今,人們嘗試將諸多非遺中蘊藏的傳統文化之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實用性的功能讓非遺文創和體驗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人們在購買文創產品時,購買的不僅是一份商品,更是購買一份情感和文化。因此,在設計文創產品和體驗活動時要注重情感價值和文化內涵,讓人們在使用中感受非遺的魅力。”海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孫海蘭表示,例如黎錦等非遺,過去由于使用場景的缺乏,對大眾的影響力逐漸減弱淡化,但現在作為文創產品、文旅產品又收獲大眾青睞,產生了新的情感和文化鏈接,便實現了使用功能的轉換。
老課題有了新思路
這幾年,海南非遺的跨界活動屢屢出圈,也讓人們思考起非遺活化這一老課題的新思路。
去年,海口市旅文局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協會聯手,把非遺搬進菜市場,打造了一場海口菜市場非遺生活周,其中菜市場非遺藝術展、非遺臺秀、非遺傳承人絮叨會等眾多活動內容,受到市民游客的青睞,也讓非遺周迅速在線上線下走紅。
“把海南的非遺搬進菜市場進行展示,讓更多的非遺融入市井生活中。同時也傳遞出一個聲音,非遺也可以玩得很年輕、很時尚、很潮流。”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協會會長黃垚森說。
在煙火氣中遇見非遺。今年,海口在開展“非遺拾光?漫游椰城”2025海口非遺藝術月系列活動時,嘗試在榮山寮、自在灣、騎樓老街、東坡老碼頭等城市地標、景區植入非遺元素,通過演繹、市集、互動等形式,打造一場家門口沉浸式的“非遺盛宴”,讓人們感受非遺魅力、體驗傳統技藝,助力非遺多元化表達和傳承。
“要讓人們看到、買到才能了解到非遺。”該活動主辦方表示,讓充滿煙火氣的非遺場景,成為年輕人時尚的社交場所,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非遺。
非遺的活化和創新推廣,仍需多方共同努力。“各方仍需共同發力,進行保護性開發。比如說形成政府推廣、傳承人把關、企業開發的良性運轉機制。”孫海蘭建議,非遺活化須在傳承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在把握其真正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的同時,打造具有美學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產品和體驗,并與現代科技、新媒體結合,不斷擴大非遺影響力,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