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傾囊捐贈
千年蘇韻駐留海南

王富龍捐贈的《施注蘇詩》。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婷
“這些古籍就像遠行的游子,如今終于找到了最好的歸宿?!闭驹诤D蠔|坡主題圖書館的古籍展柜前,王富龍凝視著剛剛捐贈的《施注蘇詩》,指尖輕撫展柜玻璃,眼中閃爍著光芒。這部跨越三個多世紀的珍本,在歷經(jīng)歲月的流轉(zhuǎn)后,終于在這片東坡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土地上安了家。
10月18日,對王富龍一家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這位與古籍相伴三十載的收藏家,攜妻子張明明、女兒王佳遇,共同為東坡文化在海南的傳承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已不是王富龍第一次慷慨捐贈——去年,他就將珍藏多年的多套珍貴古籍無償捐贈給海南東坡主題圖書館,其中包括嘉慶刻本《東坡書傳》、道光三蘇祠刻本《東坡全集》、明代汲古閣《東坡題跋》等,每一部都是研究東坡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古籍是有生命的。”王富龍深情地說,它們需要被閱讀、被研究、被傳承,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價值。正是這份對古籍的深厚感情,促使他今年再次攜全家傾囊相贈。
王富龍今年的捐贈清單更加豐富多元:從清康熙三十七年白華書屋寫刻本《蘇學士文集》,到民國文藪堂木活字印本的《蘇氏族譜》;從斑駁的《赤壁賦》拓片,到明代白棉紙精印的《歐陽修文集》……十余部古籍善本,每一部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記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部《蘇氏族譜》。王富龍指著泛黃的書頁,解釋道:“這里收錄的39幅蘇軾父子版畫,每一幅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如此大開本的木活字印本族譜,在存世文獻中已十分罕見。它不僅記錄了蘇氏的家族脈絡(luò),更是一個時代的藝術(shù)見證?!?/p>
最令人動容的,是這個書香之家的“組團”參與。在王富龍愛人張明明生日那天,她做出了一個特別的選擇?!氨緛硐虢o她買條項鏈作為生日禮物,但她卻說:‘不如捐一套《施注蘇詩》!’”王富龍回憶道,愛人這份對文化的珍視,讓他深深感動。于是,向海南東坡主題圖書館捐贈一套清康熙三十八年宋犖精刻本《施注蘇詩》,成為了張明明最特別的生日紀念。這套典籍不僅版本珍貴,更是清代雕版印刷藝術(shù)的典范,其刻工精湛、保存完好,書中天頭有先賢大量墨筆批校,讓見多識廣的專家們也贊嘆不已。
更讓人驚喜的是,王富龍的女兒王佳遇,也捐贈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明代《東坡文集》卷七十四?!懊慨斪x到‘大江東去’,都能感受到東坡先生那份穿越時空的豁達。”王佳遇說,“這些古籍不應(yīng)該只被個人珍藏,而應(yīng)該被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與東坡先生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除了文獻捐贈,王富龍還特別關(guān)注這些文化瑰寶的保存環(huán)境。他捐贈了六個專業(yè)的古籍展柜,“古籍就像嬌弱的花朵,需要合適的‘家’。溫濕度控制、光照防護,每一個細節(jié)都關(guān)乎它們的存續(xù)?!边@份細致入微的關(guān)懷,體現(xiàn)了一個真正愛書人的責任與擔當。
此外,他還捐贈了2000本圖書館手冊和300個《渡海帖》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希望讓東坡文化以更多元的方式走進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文化傳承需要創(chuàng)新表達?!蓖醺积堈f,“既要保護好古籍,也要讓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煥發(fā)新的生機?!?/p>
如今,泛黃的書頁靜靜躺在展柜中,等待著每一位來訪者追尋文豪的足跡。在這里,古籍不再是塵封的舊物,而是連接古今的橋梁。
正如王富龍所說:“我們只是這些文化瑰寶的暫時保管者。讓它們在最適合的地方發(fā)揮最大的價值,這才是對文化最好的尊重。”這份跨越代際的文化情懷,正是中華文脈生生不息的最佳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