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章為海口市西秀鎮博養村題寫的“松樹交柯”牌匾。符能 攝
鄭天章為海口市聯昌村杜氏宗祠題寫的匾額“詒德孔長”。 符能 攝
鄭天章題寫的海口市玉沙村“玉沙廟”匾額和楹聯。 符能 攝
鄭天章題寫的海口市美楠村村門坊匾額“作息康衢”。 鄭暉世 攝
符能
編者按
在科舉年代,尤其是明清時期,只要考中舉人,就可以進入仕途。當然,除非朝廷下旨催逼,考取舉人、進士功名的讀書人,也可以找借口不赴任,而照樣領取朝廷俸祿。
不想入仕者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振興家鄉文教事業,海南歷史上這類舉人、進士不在少數,譬如清代瓊州府瓊山縣(今海口市)最后一名進士鄭天章,便是其中之一。鄭天章不但善于傳道授業解惑,門生中就有清末民初文化大家王國憲,還擅長書法,而且不吝賜字,為瓊山鄉間耆老、村門、古井、宗祠、廟宇題寫牌匾、匾額、楹聯等。
鄭天章(1823年—1888年),字倬云,清末瓊山縣鳳樓都那秫村(今海口市長流鎮新民村)人。海口市現存多處鄭天章題寫的書法作品墨寶,可謂海口珍貴的文化遺存。
鄭天章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勤讀經書,苦練書法。年少時,他便以香蕉葉為紙,靛青汁為墨,臨摹名家字帖。鄭天章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中舉,光緒二年(1876年)登進士。光緒《瓊山鄉土志》記載,鄭天章“以進士簽分福建知縣,辭不就。性剛直,不屑媚當事。嫉惡維嚴,有海忠介遺風”。
不入仕的鄭天章,選擇在家鄉海南投身教育事業。他曾主講澄邁澄江書院、儋州麗澤書院和瓊山雁峰、蘇泉四書院十余載,得意門生中就有晚清大家王國憲。
鄭天章考中舉人后,當時瓊山多地鄉人因鄭天章過人的學識和書法,向他求撰義田記碑、墓志銘、楹聯和潤筆。民國《瓊山縣志》收錄了鄭天章撰寫的《瑯環族義田記》《清冠書陳明經先生墓志銘》《張景山先生墓志銘》《儒良學宮碑記》等文章,《那秫村志》(1997年編)收錄鄭天章為玉沙村、蒼龍村、拔南村等7個村的祠堂和廟宇撰寫的楹聯,目前有鄭天章撰書的作品散見于海口市多個村莊。
海口市長流鎮堂善村的廟宇有鄭天章1872年所題牌匾“甘霖慰望”,上款“同治十一年壬申夏”,下款“沐恩堂善眾信敬酬 鄉進士鄭天章敬書”,牌匾書寫的時間在鄭天章中舉人10年后,彼時尚未考中進士。據《那秫村志》記載,鄭天章還為堂善村撰聯“堂室換新模環山帶水,善良敦古處力穡名倫”。同年,鄭天章為本村王姓撰書字派,這兩塊牌匾紅底黑字,楷書寫得端莊穩健,尤為精美:“詩書繼世春暉蘭室發奇香,忠厚傳家日永槐庭增瑞慶”,款識為“同治十一年歲次壬申孟冬月望日,太原郡文魁坊名字之派、例授文林郎宅揀選知縣鄭天章題并書”。
鄭天章1876年中進士后,請他撰書的訪客絡繹不絕,現在多見鄭天章在清光緒八年(1882年)和光緒九年(1883年)的作品。海口市長流鎮聯昌村(原名“蒼龍村”)的通天廟內有鄭天章撰并書的楹聯:“蒼赤恬熙通德類情資主宰,龍魚活潑天根地軸見真詮。”嵌有“蒼龍”“通天”四字,時間為“光緒八年(1882年)春月”。那年冬天,鄭天章還為蒼龍村王氏宗祠撰書楹聯:“經庫書倉百代遺芳宗玉海,水源木本千秋厚德紹槐庭。”此外,他還在1883年為蒼龍村杜氏宗祠題寫匾額“怡德孔長”,于1885年為蒼龍村黃氏宗親書寫“黃氏宗祠”。
位于海口市龍華區的玉沙村,始建于明代,曾是海口市最大的城中村。1882年,玉沙村對村里古廟全面擴大改建,聘請鄭進士天章撰書命名玉沙廟,并撰寫楹聯“玉質金聲允矣圣賢雅范,沙明水繞依然耕讀鴻基”。
1883年,海口市長流鎮美楠村修建村門坊和六眼井,建成后特地請鄭天章題字,正面匾額為“日月光華”,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卿云歌》中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背面匾額為“作息康衢”,語出清代乾隆皇帝的《詠史四首》中的“熙熙康衢老,作息循晨昏”。同年,海甸島四廟的張天師廟重修完成,也請鄭天章撰書楹聯:“三教無私海隅率俾,師真有赫品物咸亨。”
1887年,鄭天章分別為海口市西秀鎮好俗村的村廟書寫“王后廟”,為長流鎮昌明村的村廟題寫“昌明古廟”。也是在那一年,鄭天章為海口市西秀鎮博養村長壽老人鄺應賢書寫“松樹交柯”祝壽匾。
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田羅村的陳氏宗祠內,也有鄭天章題寫的字派“瑞星長錫慶,藩服永修實”,具體年份不詳。
瓊臺師范學院教授、海南省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林尤葵對鄭天章書法作品有較高的評價,認為鄭天章“精于楷書,出入歐顏,晚年得力于顏真卿楷書尤多,工穩端莊,其佳者渾厚磅礴,尤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