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里的中國》海南篇開播,數十項非遺技藝集中亮相
瓊島拾遺 生生不息
主持人龍洋(中)展示黎錦服飾。
黎族竹木器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黃照安(右)用鼻簫演奏。
傳統黎族竹木樂器。本文配圖均為電視節目截圖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琬茜
漫步儋耳,聽一曲古韻悠長的調聲,在旋律中盡賞千年古郡風華;走進黎村,觀一幅精美絕倫的織錦,領略紡、染、織、繡之獨特魅力;徜徉大海,閱一本《南海航道更路經》,解碼傳統航海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創新融合……
在瓊州大地上,如繁星般閃耀的非遺承載著傳統的智慧,彰顯著時代的光輝,映照著質樸的生活。
日前,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海南篇重磅開播。主持人龍洋、文化學者單霽翔、歌手阿云嘎齊聚海南,在椰風海韻中邂逅特色非遺項目,通過互動體驗、文化解讀、秀演呈現等多種形式,帶領觀眾開啟了一場“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海南非遺發現之旅。
是展示,也是種草 聆聽海南文脈的心跳
節目伊始,跟隨鏡頭從空中俯瞰,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一片熱鬧歡騰——
竹竿敲打發出咚咚聲,黎族村民們身著民族盛裝,在快速開合的竹竿間輕盈跳躍,手上舞動出優美的動作……黎族打柴舞、黎族跳娘舞等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精彩上演,瞬間將觀眾的思緒拉入山海林間。
還沒等觀眾反應過來,海口騎樓老街、陵水清水灣畔、疍家漁村等地就已余音裊裊。在這些文旅地標上,瓊劇、海南苗族盤皇舞、臨高漁歌等非遺代表性項目依次亮相,穿越時間與地域,與觀眾展開對話。
這是一場極具藝術性的視聽盛宴,更是一次對海南非遺的集中展示。節目介紹,海南共有7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其中有一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海南,海洋文化與山地文化共存,中原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獨特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孕育了極具特色的非遺項目。”單霽翔解讀道,透過這些瑰寶,能聽見海南文脈的心跳。
節目中,陵水酸粉、萬寧后安粉、定安菜包飯、文昌雞、福山咖啡等融合了非遺技藝的海南風味,更是被“搬”到了屏幕上。美食街式的場景打造,為本次海南非遺探索之旅定下了“種草”的基調。
在海南粉烹制技藝、傳統菜品烹飪技藝等各項技藝傳承人的巧手下,酸粉生津,雞肥肉嫩,咖啡飄香,他們以舌尖記憶喚醒文化認同,讓觀眾在“種草”美食的同時,深入了解餐桌上的海南非遺。
“作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文昌雞養殖頗有講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文昌雞養殖與烹調技藝文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傅紅日介紹,第一個階段叫坡養,為期120天,文昌雞在走地過程中大量地運動,使得肉質更加緊實;第二個階段為籠養,為期60天,主要達到育肥增香的目的。
一杯杯濃香四溢的福山炭燒咖啡,以及加入煉乳的特色海南飲法,令嘉賓團意猶未盡。“作為省級非遺,福山咖啡焙炒技藝尤為特別,即在炒制過程中加入白糖,利用木炭的溫度在大鐵鍋里不停翻炒,逐漸釋出炭燒的味道。”咖啡師史詩茹介紹。
在活態傳承過程中,非遺也更注重與文旅深度融合。喝一頓刻進海南人DNA中的老爸茶、品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海南粉……節目不再滿足于對文化遺產的靜態陳列,而是以動態的、生長的視角,將非遺轉化為文旅消費的流量密碼,激活文旅新動能。
是傳承,也是創新 為非遺保護提供海南范例
以天為幕,以海為臺,一場融合了儋州調聲的草坪音樂會,成為節目中的一大看點。在海南聆聽合唱團指揮柯行岳的演奏下,合唱團帶來了一首旋律輕快的歌曲《來調聲》,點燃了夏日海島的熱情。
“我14歲時就曾跟隨海南本土音樂泰斗謝文經老師赴各地采風,學習作曲。當時謝老師已先行一步做了大量的創新,并用儋州民間音樂改編成了合唱曲《調聲》。”柯行岳表示,在此基礎上,他再次改編創作而成《來調聲》,使儋州調聲更加立體、豐富,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一句調聲起,便是“儋耳同鄉人”。儋州調聲是儋州市獨有的民間歌曲形式,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它以本地方言為載體,歌詞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愛情、山水、節日、歷史等多個主題,反映了儋州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遷。
“對于儋州人而言,儋州調聲是一種情感寄托。”儋州調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唐寶山介紹,蘇東坡謫居儋州三年,當地老百姓十分感念,并將這樣的情感唱進了調聲里。而在調聲發源地之一的儋州市光村鎮,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能唱上或哼上一段調聲曲調。
或許當年,儋州調聲曾慰藉過蘇東坡失落的心情,他以“夷聲徹夜不息”褒贊這里歌風之盛,寫下“蠻唱與黎歌 余音猶杳杳”的詩句。如今,蘇東坡的詩句又慰藉了千百年后的我們,這正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魅力所在。
這邊一曲唱罷,那邊模特登場。節目中,當身著黎錦創新服飾的模特們輪番走上T臺,被譽為中國紡織業“活化石”的黎錦正煥發新生。
懷揣對家鄉黎錦文化的熱愛,“90后”青年設計師、黎族姑娘陳孟麗大學畢業后毅然返鄉創業,創新將黎族紋飾和旗袍、馬面裙、禮服等服裝結合,產品種類也從服裝拓展到文創領域。她認為,在守正傳統基礎上積極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于是,她將傳統黎錦元素和時尚潮流相結合,創作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的服飾,讓黎錦更加年輕化。
歷經代代相傳,黎錦不僅得以傳承,還逐漸走出大山,亮相各大國際時裝周的秀場,在世界的時尚舞臺上掀起了一股股東方美學熱。當織機連接著世界舞臺,不僅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海南范例,也為世界貢獻了非遺保護的又一個中國方案。
是堅守,也是發展 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席地而坐,織機腰帶纏于腰間;伸直雙腿,緊踩經線木棍……在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熟練的操作下,一根根彩色紗線慢慢織成精美的黎錦。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涵蓋紡、染、織、繡四大核心工序,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黎族五大方言區的黎錦雖各有特色,但又以其獨有的方式共同訴說著傳承人們對這份文化傳承事業熾熱的愛。
這些年來,劉香蘭已不止一次帶著黎錦赴國外展演。在她看來,帶著黎錦“走”出去不僅展現了黎族文化魅力,還能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帶來不少啟發。
在劉香蘭的傳授下,她10歲的孫子王程業也成了一名小小傳承人。而從2013年開始,五指山市就組織了60個傳承人進校園授課,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王程業們”勾起手中的紗線,努力推廣和普及黎錦技藝。
經緯之間,有堅守,更有發展。中山大學北斗綜合職能導航團隊負責人朱祥維介紹,過去,在沒有衛星導航時,海南漁民主要靠《南海航道更路經》、北斗星、羅盤、指南針來實現海上航行和海上作業。當前,《南海航道更路經》與北斗導航的融合,不僅守護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密碼,更以中國自主科技為全球航海貢獻智慧方案。
古有南海漁民直掛云帆、長風破浪,今有北斗導航馭星巡河、萬里澄波。《南海航道更路經》這一寶貴的非遺,為世代南海漁民保駕護航。從漁民秘本到國家重器,更路簿和北斗的強強聯合,也印證著海南在海洋強省、海洋強國戰略中的文化擔當。
節目還集中展示了黎族竹木器樂的音律之美。在黎族竹木器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黃照安的演示下,改良版的鼻簫可以通過調整音孔間距、改良共鳴腔體,使古老樂器能融入大型交響樂演奏,生動詮釋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無論是泥條盤筑的黎陶、光亮如玉的木雕,還是變廢為寶的椰雕、頗具特色的黎族樹皮布,非遺都不是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也并非只存在于古籍里的遙遠傳說。每一代匠人在堅守自己核心技藝的同時敢于突破邊界、追求發展,讓我們看到非遺的勃勃生機。
今天的海南正以非遺為舟,載著山海的詩意、民族的技藝、創新的勇氣駛向更遼闊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