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探路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新實踐
老手藝產權如何設防?
黎錦紋樣。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
黎陶。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元才 攝
椰雕。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武威 攝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惠
非遺也有知識產權?當黎族阿婆用了一年時間織就的黎錦紋樣,轉眼出現在電商平臺售價百元的快銷服飾上;當瓊劇傳承人剛排完新唱段,隨即被短視頻博主剪輯改編后播放量破千萬卻分文未得,大家也許才驚覺,老祖宗留下的非遺技藝,原來也面臨“被山寨”“被侵權”的煩惱。
這場關于“老手藝的產權界線在哪”“如何保護非遺的產權”的討論,逐漸演變為非遺保護領域的重要課題。近日,借著海南省文化藝術和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服務站揭牌的契機,記者采訪了非遺傳承人、法律專家和市場一線,探尋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破局之路。
非遺的產權屬于誰?
非遺是什么?屬于誰?其實,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已有清晰的界定——
非遺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世代相傳,被不斷地再創造,是個人、群體或社區的產物,它是人類的創造。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界定非遺的產權?20年前,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千里走單騎》上映,在銀幕之外,牽扯出的“中國非遺保護第一案”,就曾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答。
這部影片講述了一位父親為消除與病危兒子間的隔閡,只身前往中國云南省麗江市尋找“面具戲”的故事。為使劇情更具震撼效果,拍攝前,劇組找到了貴州省安順市文體局,邀請安順地戲的8位民間藝人前去麗江拍攝。
但在上映的影片中,貴州安順的地戲被“張冠李戴”,成了“云南面具戲”,這令出演電影的安順地戲民間藝人、安順市文體局等非常氣憤。2010年,安順市文體局將張藝謀等推上被告席,討要署名權。
在判決時,法院駁回了安順文體局的起訴。法院認為,電影創作區別于新聞紀錄片,而且張藝謀等人主觀上并無侵害非遺的故意和過失,也未對安順地戲產生負面影響。同時,安順地戲不是一個具體的劇目,而是一個劇種的名稱,任何人即便是政府,也不能享有著作權、署名權。
“進入公有領域的非遺在整體上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私權性質的知識產權。”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授魏曉陽說,但同時她也補充道,如果有人對進入公有領域的非遺進行了獨特的改編、創作,且符合知識產權保護的條件,那么這些新的成果是可以受到保護的。
我國首例涉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烏蘇里船歌》著作權糾紛案,同樣極具代表性。
1962年,歌唱家郭頌等人采集到了《想情郎》《狩獵的哥哥回來了》等赫哲族民間曲調,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烏蘇里船歌》的改編創作。1999年,中央電視臺在播出的一臺晚會中,將《烏蘇里船歌》的作曲者標注為汪云才、郭頌,主持人還著重強調這是一首原創歌曲。這種表述忽視了其對赫哲族民間曲調的借鑒。
2001年,黑龍江省饒河縣赫哲族四排鄉人民政府等將郭頌、中央電視臺等告上法庭。經過審理,法院最終判決,郭頌、中央電視臺今后以任何方式再使用《烏蘇里船歌》時,都應當注明“根據赫哲族民間曲調改編”。
魏曉陽進一步指出,如果在創作中借鑒了非遺元素,就必須標明來源。以海南為例,如瓊劇、臨高漁歌、儋州調聲、崖州民歌等都是極具特色的非遺項目,創作者若在作品中借鑒這些非遺元素,標明來源不僅是對非遺所在地群眾感情的尊重,更是法律賦予的重要救濟方式,有助于規范非遺在現代創作中的合理使用。
如何判定是否被侵權?
人形紋、動物紋、植物紋……黎錦織物上的圖案有上百種,隨著黎錦不斷從“深閨”走向大眾,這樣的紋案也出現在了包包、服飾、本子、雨傘、水杯等現代用品上。那這些黎錦紋案的產權屬于誰?
“一般來說,這種基礎性的黎錦紋案已經進入公有領域,它的產權是全民族的、人類共有的。”魏曉陽說,如何去判定非遺是否被侵權,就要區分其是共同分享還是創造運用,要看是否有非遺傳承人的獨創性。
在和多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接觸的過程中,魏曉陽發現這樣的獨創性很常見。比如有的傳承人把自家院子里種的卷毛菜設計成黎錦紋案;有的因參觀萬里長城留下深刻印象,而織出了長城紋;還有的學生在“非遺進校園”活動中,設計出富有童真的紋案……“這些帶有個人智慧、感情、思考的新穎紋案,我們都可以認定是獨創性作品,具有知識產權。”
很多時候,代表性傳承人等創作了新的黎錦紋案后,沒有很強的知識產權意識,沒有進行著作權登記。這樣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嗎?
香港仲裁師協會理事、律師鄺志強表示,如果黎錦傳承人自己設計的圖案符合著作權法中作品的構成要件,即具有獨創性和可復制性等,那么即使沒有進行著作權登記,傳承人也對該圖案享有著作權。鄺志強提醒,在創作過程中,傳承人需要建立健全創作記錄,妥善保存這些記錄作為版權證據,創作成熟時,注意申請有關知識產權的保護,包括版權、商標、外觀設計等。
今年3月,黎錦繼去年9月后再度亮相巴黎時裝周。兩次展出的黎錦時裝均由黎錦元素(海南)科技有限公司邀請國際設計師設計。
據公司創始人張歆彤介紹,設計師將黎錦經典紋樣與服裝語言結合進行立體重構,打造出兼具東方韻味與法式優雅的系列作品。該公司為兩次參展的20個黎錦紋案完成了版權登記,建立黎錦紋樣數據庫,并與知名服裝品牌合作開展圖案二次創作及商業化開發。
這20個紋案以黎錦基礎紋案、大力神紋等為靈感,融入四季、雨林等元素進行解碼重構,形成“龜壽智慧”“天問星繪”“雨林生機”等主題性新圖案,兼具傳統韻味與時尚感。
如何護航非遺知識產權?
“以前我們對知識產權不是很懂,但現在隨著黎錦的產業化發展,我們也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這個服務站的成立,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專業性的難題。”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所說的“服務站”,就是海南省文化藝術和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服務站。
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當天,海南省文化館與海南省律師協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共同為該服務站揭牌。
海南省律師協會會長符瓊芬介紹,目前,服務站已組建了專家團隊,首批已有泰國、馬來西亞以及中國香港、北京、海南等地知識產權領域資深律師、高校和相關機構的22名專家入庫。專家團隊將為文藝工作者、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等群體提供知識產權咨詢、維權援助及跨境法律支持等公益服務。
“這是我省在文化藝術和非遺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一次創新實踐。”海南省文化館館長(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陳虹霓評價道。該服務站還將定期舉辦公益交流分享活動,由服務站專家庫專家針對文化藝術和非遺知識產權熱點問題、法律資訊、維權支持等進行交流分享。
近年來,我省各市縣也在非遺知識產權保護上做了諸多努力。
如五指山打造民間文藝作品版權交易數字化平臺,去年11月,在該平臺上,民間文藝作品《扎根黎鄉》被新西蘭華人演藝組織購買版權,達成首個海外交易;東方市文化館注冊了“東方黎錦”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從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相關企業也申請注冊了“黎錦傳奇”“黎鄉錦藝”“錦繡織貝”“繼黎錦秀”等商標,進一步提升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將海南文化藝術、非遺技藝進行現代化轉化并與國際市場對接是復雜但必要的過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其中重要一環。”鄺志強認為,海南自貿港的制度優勢為本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絕佳條件,有了法律保護,海島非遺才能更有力地成為拓展國際文化交流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