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崖州文化研討會啟幕,專家學者共探“黃道婆”精神
機杼聲聲傳古今

黃道婆塑像。

10月21日,以“崖州文化與歷史文化名人黃道婆”為主題的研討會在三亞舉辦。

圖為與會嘉賓在現場認真聆聽。本版圖片均由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夢楠
三載耕耘,碩果滿枝。自2023年啟幕,崖州文化研討會聚焦崖州文化傳承和發展、海上絲綢之路與崖州古城保護開發等議題,發表真知灼見,激蕩思想風云。
棉紡傳奇,衣被天下。今天,2025崖州文化研討會在三亞如約而至。專家、學者將目光轉向一位女性——黃道婆。這也是三屆論壇以來,首次將具體人物作為研討會主角。
為什么是黃道婆?她有著怎樣的事跡,牽動瓊滬兩地人的心?新時代研究黃道婆,對弘揚崖州乃至瓊南文化有何作用?
研討 為何是黃道婆
黃道婆,何許人也?
這位衣被天下的棉紡織家,以革新織藝、澤被民生的傳奇人生吸引歷代研究者傾心探尋。當天的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黃道婆的籍貫生平等抒發自己的意見。
在歷史上,關于黃道婆其人其事的記載存之甚少。“元代有兩部重要文獻記載了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田兆元介紹,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記載:國初時,有一嫗名黃道婆者,自崖州來。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于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
而王逢的《梧溪集》對黃道婆的籍貫和出行方式又做了更細致的描寫:黃道婆,松之烏涇人。少淪落崖州。元貞間,始遇海舶以歸。躬紡木棉花,織崖州被自給。教他姓婦,不少倦。
有關黃道婆的記載落在史書上,僅薄薄幾句,但其引申出的內容卻影響深遠:黃道婆在松江與海南均有長期生活的經歷,并在江南地區傳播她在海南學到的紡織技術,由此搭建起海南與江南交流的橋梁。
在民間,有關她的傳說和故事口耳相傳、綿延至今。鄉民們感念她的恩德,為她建祠,形成祭祀“先棉”的習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將其稱為“世界級古代女科學家”。
黃道婆是幸運的,有幸被記錄、被傳播、被發揚。人們為何如此偏愛黃道婆?
“流落天涯海角窮途末路,我們會有怎樣的選擇?黃道婆的做法令人敬佩。”在著名作家、海南省作家協會原主席孔見看來,黃道婆是絕處逢生、絕地反擊的代表。“她行到山窮水盡處,但并沒有沉淪下去,而是在海島找到了‘寶’。她厲害之處在于在六無之地可以站立起來,實現自我蛻變和超越。”孔見認為,這也是崖州文化中,打動人心的部分。
在研討會現場,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著名社會經濟史專家葉顯恩更將黃道婆稱為“闖海人”。
葉顯恩認為,一位年輕的姑娘在古時條件不便的情況下,可以跨越山海,千里迢迢從上海進入充滿活力的多元文明交匯地崖州,其內心必然有不畏艱險的堅韌意志與敢為人先的闖勁。
于絕境中尋出路的堅韌、跨越山海拓新局的闖勁及將所學惠及眾生的無私,黃道婆身上展現出的精神,代代相傳,構成了崖州文化的一部分,也讓這一女性形象即便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輝。
貢獻 “棉線”串起瓊滬兩地
歲月流轉,關于黃道婆的籍貫故里與生平過往,學界的探尋與爭鳴從未停歇。
崖州文化研究學者、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民族學院教授陳光良坦言,雖然黃道婆身世等有爭議,但她在崖州學習紡織技藝,在棉紡織技術和生產工具上作出巨大貢獻是不爭的事實。
南宋趙汝適在《諸蕃志》中記錄海南婦人不種桑養蠶,“惟織吉貝、花被、縵布、黎幕”;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描述海南織品:黎單“幅極闊”,黎飾“間以五彩,異紋炳然”,鞍搭“五彩鮮明”。
《梧溪集》記載,黃道婆從崖州到烏泥涇后,改進紡織工具、改良紡織技術,解決了脫棉籽、彈棉花、紡紗、織布4道主要工序的技術難題,江南一帶一時彈弓錚錚,機杼聲唧唧。
黃道婆使得當地人民從最開始的“土田磽瘠,民食不給”變為小康殷實之家,進而影響了江南一帶棉紡織業的發展,“天下仰食者千余家”。
徐匯與崖州,因黃道婆這根“棉線”緊緊相連了七百余年。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只筒子兩匹布。”上海一帶至今仍傳唱這首歌謠,其中的“黃婆婆”即為“黃道婆”。
“黃道婆的價值,不僅在于她改良的紡織器具比歐洲早數百年,更在于她用一根棉線,織就了徐匯、三亞文化交融的紐帶。”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宋浩杰說,徐匯的“烏泥涇被”與崖州的黎錦,本就是同根同源的文化瑰寶。
將視角從“地方名人”中跳出,看向更廣泛的“海洋中國”和“全球史”。黃道婆紡織的這根“棉線”,不僅影響了滬瓊,也勾連起了世界。
“傳統意義上我們關注海上絲綢之路,更多是關注中國絲綢等向外輸出,黃道婆的案例告訴我們,這條路上有‘技術輸入’。”葉顯恩透露,黃道婆作為“文化使者”,將棉紡織技術從崖州傳回長三角地區,利用江南的工匠和市場,進而發展出暢銷海外的商品,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經濟循環。
創新 用好用活黃道婆文化
一位身穿紅衣的稚童,靜靜站在黃道婆的雕塑下,小小的身影與先賢的石像久久對望。這一刻,古老的紡織智慧與新生的希望之芽碰撞,文明的薪火仿佛在凝視中悄然延續。
研討會上,上海黃道婆紀念公園學術顧問方云帶來的一張照片讓在場眾人動容。
“我們從黃道婆身上,看到了一位女性科學家擁有的可貴品質,就是創新。”方云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樣的一種可貴的精神非常值得認真挖掘。
棉紡織技術因創新而重生。而創新,從來不止于技術的革新。今日,三亞崖州文化研討會將“黃道婆”作為主要研究人物,也正是一項創新舉措。
進一步挖掘與展現黃道婆在海南的經歷,豐富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崖州文化乃至海南自貿港建設注入歷史底蘊,成為眾多參會者的共識。
當晚,原創瓊劇《黃道婆》在三亞進行展演,市民走進劇場,了解這位傳奇女性的故事,感悟黃道婆扎根崖州、薪火相傳的匠人精神與民生情懷,對崖州文化的內涵有更深入的認識。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劇,我期待能夠建一個紀念館,拍一部電影。”陳光良建議,以多元藝術形式為載體,讓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底蘊與時代價值,推動文化遺產在保護中活化、在傳播中新生。
當前,三亞啟動“黃道婆與海南黎錦歷史文化研究項目”,聯合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專題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學術成果。
“三亞將在建立文化傳承保護機制、加強文化傳承設施的建設、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動產業的發展、加大文化的傳播、深化對外交流的合作等六大方面推出相關措施。”三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縷棉絮貫古今。讓這份跨越時空的匠心,以絲線為紐帶,在崖州大地上生生不息,綻放出歷久彌新的文化光芒。
(本報三亞10月21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