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瓊劇《黃道婆》在三亞精彩上演
守護文化根脈 共賞非遺盛宴

10月21日,大型原創瓊劇《黃道婆》走進人大附中三亞學校展演。
海南日報三亞10月21日電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操 見習記者 陳苡琪)10月21日晚8時,海南省瓊劇院大型原創瓊劇《黃道婆》演藝團隊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三亞學校教師培訓中心開展文化展演,瓊劇婉轉唱腔與非遺技藝的創新表達,展現了黃道婆從崖州逆境重生到革新紡織技藝、澤被天下的壯闊歷程,不僅讓七百年前紡織先驅黃道婆的故事煥發新生,也讓近千名現場觀眾近距離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夜幕降臨,隨著舞臺燈光漸暗,一陣悠遠的螺號聲劃破寂靜,瓊劇《黃道婆》正式開演。舞臺上,演員身著繡工精美的戲裝,頭戴玲瓏雅致的頭飾,一招一式韻味醇厚,一唱一和婉轉悠揚。劇情以黃道婆的傳奇一生為主線,從她年少時的坎坷磨難,到遠渡重洋來崖州學紡織技藝,再到歸鄉后傾囊傳授技術、帶領鄉親發展紡織業,情節跌宕起伏,讓臺下觀眾感動不已。演出落幕時,全場觀眾報以長時間掌聲,為這位紡織先驅的豐功偉績致以崇高敬意。
居住在海棠區的王福生告訴記者,瓊劇《黃道婆》感人、生動,演員們瀟灑的舞姿生動刻畫了海南黎族人民與黃道婆的深厚友誼。“演員表演很精彩,劇中的黎族文化色彩很濃厚,很吸引我,希望日后可以到海南走訪黎族村落,進一步了解黎族的黎錦工藝。”
上海黃道婆紀念公園學術顧問、華東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方云指出,此次演出的舞美以抽象的藝術語言,生動再現了黎族地區的生活圖景。服飾中不僅融入了黎錦的經典紋樣,還巧妙嵌入了上海松江布的元素,配合富有少數民族風情的歌舞,整體藝術表現極具創新性。“我看《黃道婆》時深刻感受到,這種藝術創新讓兩項非遺技藝結合,效果是加倍的。”
“《黃道婆》我看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感受。”海南大學國際傳播與藝術學院研究員,海南省文聯副主席、海南省民協主席、海南日報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蔡葩觀演后驚喜道,“今天呈現出的這個黃道婆是第四個版本,相較之前人物更加豐滿,充分運用瓊劇的唱念做打,展現出地方戲曲的獨特魅力。”
據海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黃道婆》編劇陳渙介紹,該劇創作三年來已演出近三十場,并逐步走出海南,赴上海、浙江等地展演。“黃道婆是教科書中的歷史人物,我們通過舞臺讓她‘活’起來,借助媒體傳播與跨省展演,讓更多人了解‘黃道婆精神’,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他還透露,“本月底我們即將赴南寧參加第十二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同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