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市火山口大道的行道樹以重陽木為主。 受訪者 供圖

瓊海市博鰲鎮留客村蔡家宅旁的一株重陽木古樹。 蒙鐘德 攝

酷似龍眼的重陽木果實。資料圖

五指山熱帶雨林棧道上的一株參天重陽木。陳耿 攝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耿
2014年的“威馬遜”和2024年的“摩羯”這兩個超強臺風,重創了海南島北部不少地區,不但那些老舊的瓦房被刮倒,就連一些大樹都被連根拔起……然而,作為海口市行道樹之一的重陽木,幾乎都安然無恙,不為颶風所動。今年的重陽節是10月29日,不妨來說一說重陽木這廣泛分布、可能與重陽節有關的鄉土樹種。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曾在五指山水滿河邊的棧道上,看到一株高約15米、兩人無法環抱的重陽木,其樹冠參天,仿佛在與周邊的高大喬木爭奪陽光,褐色的樹干上皸裂的樹皮,好比歷經滄桑的老農人的雙手。
舊時,海南人會將自然生長的、成材的重陽木用于建造房屋、制作家具和制造船只。其中,造船的木材除了重陽木,還有母生等海南本土樹種,它們在海水中長年浸泡之后,愈發堅實,哪怕船只報廢,船體的材質依然可用。近年來,海南多地就用老船木來制作桌椅、書架等家具或文創產品,一度風靡一時,這里頭就有重陽木的身影。
如今,由于環保意識的強化和新型材料的出現,人們不再濫伐大樹,包括重陽木在內的很多古樹名木得以保存下來,成為街區和村寨的自然、人文景觀。
在海南島東部的瓊海市博鰲鎮留客村“海南僑鄉第一宅”——蔡家宅的旁邊,有一株高約30米、樹圍9米開外的重陽木,經專家鑒定已有800多年的樹齡,是迄今為止海南發現的樹齡最大的重陽木。
重陽木雖是海南的鄉土樹種,但不是海南特有種,卻是中國特有種,它不僅在大海之南隨處可見,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各省份均有分布。關于它名字的由來,我國民間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古人重陽登高時,常在其樹下歇息,甚是喜悅,因而名之;一說因為它一般在重陽節前后開始落葉,樹上掛著累累碩果;一說它長得慢而壽命長,就像長壽的老人……
借助移動互聯網的便捷傳播,最近幾年我國各地發現的重陽古木,很快就會被公眾知曉。除了兩廣、兩湖、江浙,北至河南鄭州,東至臺灣臺北等地,都有過關于重陽木古樹的報道。最富有人文意蘊的,要數江西修水雙井村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故居旁的兩棵重陽木,一雄一雌,經考證為黃庭堅幼年讀書時所栽種,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據《中國植物志》《中國大百科全書》等文獻資料介紹,重陽木雌雄異株,原產地為陜西秦嶺,在向大半個中國遷徙的過程中,逐漸養成了喜光、耐旱、耐水濕、耐瘠薄和抗風耐寒等特性,生命力頑強,一般生長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林中,每年花期4月至5月,果期10月至11月,果實為球形漿果,直徑在5毫米至7毫米之間。
重陽木的繁殖能力也極強,種子萌芽率接近90%,可借風力傳播到1200米以外的地方。
重陽木的果實跟龍眼樹的果子,形狀和大小都很相似,也可以食用,只是口感酸澀,并不好吃,卻是鳥兒們口中的美味佳肴。民間倒是有將重陽木果實用于釀酒或入藥的先例。
《本草綱目》記載,重陽木“消腫解毒”,可用于行氣活血。民間醫生將其根部用于治療感冒發熱、咽痛失聲,樹皮和樹葉用于醫治風濕骨痛、膿瘡和無名腫毒等。
重陽木還有多個別名,茄冬、烏楊、水枧木等,是大戟科秋風屬高大喬木,其拉丁學名為Bischofia polycarpa。
除了抗風能力強、用途廣,甚至可入藥,重陽木的遮陽效果也是可圈可點的。
試想炎炎烈日之下,走在有大樹遮陰的道路上,或將愛車停在有濃郁綠蔭遮蔽的車位,都是很有幸福感的。因此,城市綠化建設所選的行道樹種,一般都首選樹冠夠大、遮陰能力強的,尤其是在長夏無冬的海南島。
其實,重陽木作為行道樹,在我國可謂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唐代,長安城的“槐蔭道”就是將重陽木與國槐混合栽種,成為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北宋時期,重陽木被列為“五等行道木”之首,《營造法式》一書盛贊重陽木“葉密如蓋,經冬不凋”。
不過,《營造法式》可能將重陽木與其“近親”、拉丁學名為Bischofia javanica的秋楓(不同于無患子科槭屬的各種楓樹)混為一談了,因為秋冬落葉與否,正是二者最大的區別,盡管它們都屬于大戟科秋楓屬,外形都高度相似。
海口市火山口大道兩旁的綠化大樹,便以重陽木和秋楓為主,終點火山口公園的登山道和餐飲、休閑區,也以這兩種高大喬木作為景觀樹種。此外,海口市濱江路、鳳翔路、國興大道等道路,都能看到重陽木和秋楓,在剛剛告別的酷夏里,尤其能給市民、游客帶來美感與清涼。
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鐘瓊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于道路和園林景觀,重陽木等鄉土樹種要比外來樹種更有優勢,不但生命力頑強,易種易活成本低,也不會造成物種入侵等生態隱患;至于重陽木的藥用價值,除了傳統和民間的利用經驗,還有待深入挖掘、研究和試驗。
與椰子、三角楓等海南鄉土樹種一樣,重陽木也是“全身是寶”的高大喬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