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村醫圖》
定格宋代鄉村醫療場景

宋代《村醫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繆士毅
閑暇之時,翻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世名畫》,為其中一幅《村醫圖》所吸引,細細品賞,不僅盡享畫作藝術之美,也加深了對古代醫學的理解。
《村醫圖》又稱《灸艾圖》,描繪走方郎中(即村醫)為百姓醫治疾病的畫作。此畫作為李唐所繪。李唐,河陽三城(今河南孟州市)人,字晞古。他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的畫家,擅畫山水,筆墨遒勁,筆力益壯;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變為折方勁硬。李唐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對后世繪畫藝術影響很大,《村醫圖》為其傳世名作之一。
《村醫圖》為立軸,絹本設色,縱68.8厘米,橫58.7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從畫面看,土坡起伏,碧草可見。近處兩棵樹木主干粗壯,枝繁葉茂,綠蔭如蓋,樹旁村舍隱現。就在樹蔭下,一患者袒露上身,雙臂被身旁人緊緊抓著,其中一人還按住了他的身子。村醫全神貫注地施展醫術,給患者精心治療。一旁的藥童手持膏藥,準備將其交給村醫用于患者敷用。而患者表情痛苦,雙目圓睜,張著大嘴,似乎因病痛而呼喊著,令人同情。
《村醫圖》的繪畫手法纖巧清秀,人物刻畫細勁精致,毛發暈染一絲不茍,將村醫、患者、觀者惟妙惟肖地呈現在畫面。同時,筆墨運用得當,將樹木、碧草等描繪得自然有致,反映了當時鄉村情景。畫家通過對當時灸艾治療這一情節的描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鄉村百姓醫治疾病的情形。
灸艾(艾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也是古代村醫治病救人的醫術之一。它是用艾葉制成的艾條、艾柱,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此達到治病防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其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茛傳釋:“艾所以療疾”。《孟子·離簍篇》載:“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炙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南朝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說:“艾葉……主灸百病。”我國傳統針灸中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進行灼燒來治病的。《灸艾圖》就是對宋代運用艾灸療法治病的生動描繪。
品賞宋代李唐的《村醫圖》,品的不僅是繪畫藝術,還有我國深厚的中醫藥文化,激起人們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并弘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