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將郭子儀雕像,“子儀”是他的名,也是他的字。 資料圖
馬斗全
古人名之外,又有字,即現今所謂表字。字往往與名關聯。如蘇東坡名軾字子瞻,應取《左傳》“登軾而望之”之意?!拜Y”為車前橫木。瞻,扶軾以前瞻。又如海瑞,字汝賢,當因姓“?!鼻疑诤_?,所以取前人“不以龜龍為瑞,以賢俊為瑞”語意。而鮮為人知的是,古人竟有字與名相同者,也可以說是以名為字,這種情況還不少。
讀《晉書》可知,晉安帝名德宗,字德宗;恭帝名德文,字德文;會稽王司馬道子,字道子。《南史》所記南朝人中,曾兩任宋之吏部尚書的蔡興宗,字興宗;幼有神童之譽、后為詩人學者頗受梁昭明太子禮遇的劉孝綽,字孝綽;酷愛讀書且著述頗豐、官至尚書左丞的詩人王僧孺,字僧孺;還有江德藻等,也都以名為字,字與名同。《北史》亦載,北朝名將鮮卑族的慕容紹宗,也字紹宗。
晉以前,以名為字者,漢代有孔安國,字安國。更早者,公元前的秦末著名義士田橫?,字?橫,只是不知田橫是否最早以名為字者。
字與名同者,唐代似乎更多。魏少游、張孝忠、戴休顏、高崇文、楊燕奇、李嗣業、尚可孤、張嘉貞等人,還有名將郭子儀、張巡,著名詩人孟浩然,皆以名為字。更有田承嗣,字承嗣,其子田緒,字緒。明代楊慎的《詞品》也記錄了一些以名為字的詞人。及至清代,曾撰著《徐都講詩》的女詩人徐昭華,也以名為字。
對于這種以名為字或曰字與名同的情形,難免有人會問:那不是多此一舉嗎?其實不然,因為古人這樣做,自有其道理。
《南史》蔡興宗本傳載:“幼為父廓所重,謂有己風。與親故書曰:‘小兒四歲,神氣似可,不入非類室,不與小人游?!室耘d宗為之名,以興宗為之字?!笔瞧涓讣暮裢谄渥?,指望兒子興宗業、光門庭,所以名“興宗”外,又字“興宗”,重復而再者,以見期望之殷切。
宋代有位教育家戚同文,字同文?!端问贰繁緜鬏d,戚氏是“思見混一,遂以同文為名、字”,可知是渴望國家統一,得以“車同軌,書同文”,而名同文,又字同文。古時以名為字者,大體如此,系著重表明、反復強調之意。這樣,既表明所重或所望,又不失表字的本來用處,而給人以方便。因為古之習俗,對人稱其字,而諱稱其名,以表禮貌與尊重,還兼有親近之意。若因字與名相同而省去字,則會使別人不便直呼其名而又無字可稱。由此可見,與名相同之字的有與無,其實是不一樣的。
還有一種以字為名,卻不是字與名同,而只是用其名所用之字。如宋代詩人吳大有,字有大;明代廉官冒起宗,字宗起。還是重復其名之含義。
此外,還有一種情形,如顧炎武《日知錄》說:“唐太宗時如封倫、房喬、高儉、尉遲恭、顏籀,并以字為名。蓋因天子常稱臣下之字?!币蚧噬戏Q其字,于是就以字為名。與此相類似的是,因人們多稱其字而少稱其名,或多知其字反倒少知其名,于是便以字行了。如《全唐文》載,姚思廉,本名簡,以字行。又如《唐才子傳》載,朱慶余,字可久,以字行。這種情形較多,以至當代,仍不乏其例。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名紹鈞,以字行。與葉圣陶交誼甚深的語言學家孫玄常,名功炎,也以字行。有意思的是,被譽為“山水詩派”鼻祖的謝靈運,即以字行,至于其名,今已沒多少人知道了。而對于孟浩然,后世還真有些茫然了,已弄不清究竟是在稱其名還是在稱其字,只知道是指那位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