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俗博物館館藏的魚形墨斗。 高永南 攝
高永南
“我有一間房,半間租與轉輪王;要是射出一條線,天下邪魔不敢擋。”相傳,詩人秦少游曾出謎語給蘇東坡猜,蘇東坡卻作“我有一張琴,琴弦藏在腹;憑君馬上彈,彈盡天下曲”反讓秦猜,一旁的蘇小妹搶先和詩一首:“我有一只船,一人搖櫓一人牽;去時拉纖去,歸來搖櫓還。”思忖片刻,三人相視大笑,原來三個謎語互為謎面,亦互為謎底,說的正是墨斗。
在傳統木工手藝中,墨斗是用來打直線的工具,從墨斗中拉出墨線,趁著彈力打上黑線,另外配合墨簽、拐尺用以畫短直線或做記號,還可當鉛錘使,用來畫豎直線。
墨斗造型各式各樣,圓的、方的、桃形的、船形的、魚形的,不一而足。據說布鞋造型的墨斗,借助諧音,寓意“不斜”,正直做人。
制作墨斗的材料也多種多樣,木頭、石頭、竹子、牛角,還有金屬材質的。
一般常見的墨斗造型為兩邊各一竹片(或木片),前頭嵌入包住竹節墨倉,其后用榫卯結構橫桿固定,之后裝線輪,搖把搭在兩側間,尾部再有榫卯結構連接加固,整體似船形,繁簡得當,構件曲直有致,質樸適用。
在傳統木匠手藝基本消失的今天,作為匠人重要工具的墨斗,年輕人已很陌生。昔日的能工巧匠,為炫手藝往往費盡心力把手里常擺弄的工具做成人們喜愛的某種藝術品,墨斗式樣可供想象的空間大,功能、內涵深邃雋永,所以敬業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多在其上施藝炫技。過去徒弟出師單飛要給師父送一件代表其工藝水平的自制墨斗,難怪時至今日還多有精巧墨斗傳世。
筆者在南方小鎮長大,兒時常在匠人工場觀摩,熟悉墨斗,后來也愛好收藏它,但一直沒找到拿得出手的東西,前些年在海口東湖古玩市場的地攤覓得一個魚形墨斗,終于一了夙愿。
這個墨斗由墨倉、線輪、墨線(包括線錐)和墨簽四部分構成。
墨倉是墨斗前端的一個圓斗,前后有孔,墨線從中穿過,墨倉內填有蠶絲、棉花之類的蓄墨材料。
線輪屬于手搖轉動的構件,用來纏繞墨線,線由輪經墨倉孔牽出,固定在一端,像彈琴弦一樣將墨線提起彈在要劃線的地方,用后轉動線輪將墨線收回。
墨線一般用蠶絲、棉線紡成,經過墨倉時可以帶出墨汁,末端有線錘,為用鐵或銅制作的尖錐,呈“8”字形,可插在木頭表面以固定墨線的另一端,也可以當鉛錘使用。
墨簽由竹片做成,下端呈掃帚狀,在木料上放線彈墨線時用它壓在墨倉內的墨線上使墨線均勻濡墨。荀子《勸學》篇里提到“木直中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海南民俗博物館收藏的一枚墨斗為鯉魚造型,首尾長15厘米,高6.5厘米,最厚處5.5厘米;嘴、須、睛、鰓、胸鰭、背鰭、鱗片一應俱全,清晰可見;魚尾高高翹起,活力十足,似乎下一刻它將奮力一跳躍過龍門。翹尾設計便于掌握,且較省力,可謂匠心獨運;墨倉位于魚頭頂部,下側前后有小孔分別通向線輪倉(兩側留有輪軸孔)、魚嘴墨線牽出口(嵌入耐磨損銅管)。
至于其材質,有人特意用刀片在魚鰓下和背鰭處刮開兩小塊表皮,露出老波羅格特有的咖啡色木質。
海南民俗博物館還藏有一造型簡樸但做工卻頗為精巧的墨斗,前為橢圓形墨倉,后為長橢圓形線輪倉,線輪若在它一半會露出倉外,伴放線或搖輪收線輪轂飛轉時它無疑是獨特看點;另一造型極簡版,長“山”字形木板前頭榫卯固定墨倉,稍后用結實木軸架上線輪。簡陋是簡陋,但至今仍能使用,也很難得。
傳世的墨斗造型知多少?
早在2013年春節,央視一套《我有傳家寶》系列片曾推介收藏2000多個材質多樣、造型各異的墨斗的木匠世家、藏家喬崇,并請來其家族傳人現場表演墨斗等工具的實用操作。這些墨斗的材質和形制有唐代石頭、宋代青銅,也有明代布袋和尚人形和清代鞋型等,大的尺余,小者寸許,琳瑯滿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作者系海南民俗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