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把鐵血兵刃,一段紅色傳承
——藏在刺刀與軍刀背后的瓊崖抗戰記憶

這把刺刀見證了先烈的抗戰事跡。

紅色娘子軍紀念館工作人員將軍刀放入展示柜。

歐道禮的殘疾軍人證書。本組圖片由紅色娘子軍紀念館提供
■ 海南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陳美如
在紅色娘子軍紀念館的展廳里,兩件文物靜臥于柔和的光線中。一把刺刀,銹跡斑斑卻鋒芒猶存;一柄軍刀,光澤褪去卻歷史厚重。它們的捐贈者——符文與歐明富,都是抗戰先烈的后代。這兩把兵刃背后,藏著相似的堅守,訴說著瓊崖烽火歲月,傳承著同樣滾燙的紅色血脈。
烽火中奪來的兵刃
提起這把刺刀,符文的講述慷慨激昂。1931年,他15歲的父親符明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軍特務連,成為這支103人隊伍中最年輕的司號員。
1941年秋,日軍登陸海南已兩年有余。時任瓊崖縱隊特務大隊中隊長的符明帶領七名戰友,喬裝成“順民”前往興隆日軍據點。就在靠近一名日軍時,對方突然持刺刀捅來。符明赤手抓住刀刃,奮力一奪,竟將刺刀硬生生奪下。隨即槍聲四起,這場以少勝多的戰斗斃敵偽軍23人,炸毀炮筒1門,繳獲輕機槍2挺、步槍7支。這把奪來的刺刀,從此陪伴符明經歷了200多場戰斗。
與此同時,在萬寧牛漏、興隆一帶,歐明富的父親歐道禮正和戰友們埋伏在雜草叢中。在這場伏擊戰中,他們成功繳獲了這把軍刀。1924年出生的歐道禮,1938年就投身抗日洪流,作為瓊崖縱隊的傳令兵兼班長,他總是沖鋒在前。在一次興隆的戰斗中,胸部中彈讓他落下終身殘疾,也為他贏得了三等功勛章?!斑@是父親用生命換來的。”歐明富的話語中充滿敬佩。
戰利品的藏與守
革命結束后,符明把刺刀和其他戰利品帶回家,交給同為革命志士的父親符厚清。符厚清深知這些物件的分量,用浸油的布包裹好軍號和刺刀,壓在自家大灶底下。家里的房子先后三次被國民黨敵軍燒毀,這些承載革命記憶的物品,卻得以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歐道禮的軍刀則藏在床底板下。父親從戰場帶回軍刀后,交給家人秘密保管。悉心珍藏數十年;后來歐明富參加工作,也把軍刀帶在身邊,始終放在自己的床榻之側,夜夜枕著這把軍刀入睡。
“這一放就是六十八年。”他說道,“見到軍刀,就像見到了我的父親?!睔W明富總把軍刀拿在手里摩挲,刀身上的紋路被摸得發亮,“我沒見過他,這刀就是我們父子間的念想。”
原來,歐明富于1958年6月出生,而他的父親恰在當月離世,他從未親眼見過父親的模樣。這把軍刀,成了他與父親之間最緊密的聯結,也承載著他跨越時空的思念。歐明富還提到,母親在父親去世后沒有改嫁,獨自撫養兄弟倆長大。
從珍藏到捐贈
兩把兵刃的“回家”之路,在時光沉淀中迎來了契機。
2023年9月23日,升級改造后的紅色娘子軍紀念園重新開園。新的管理團隊主動聯系符文,表達了收藏文物、留存歷史的意愿。這份誠意打動了符文,他婉拒了獎金:“文物屬于紅色歷史,理應回歸紀念館。”
2024年9月23日,符文率先捐贈了父親使用過的軍號。時隔一年,在2025年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上,他又將那把見證200多場戰斗的刺刀鄭重捐贈?!白尭嗳擞浀孟攘覀兊臓奚c堅守?!狈牡脑捳Z中滿含對父輩的敬意。
同樣站在捐贈儀式上的歐明富,曾經對捐贈充滿猶豫。“這刀是父親用生命換來的,我看著它就像看著他,怎么舍得捐?”他的轉變,源于“傳承”二字的深刻理解。
今年年初,通過瓊崖縱隊后代林海云的介紹,歐明富結識了符文。在友人的耐心勸說下,他逐漸明白:將軍刀捐贈給紀念園,不僅能得到更好保護,更能讓后代通過實物見證歷史,傳承紅色精神。最終,他同意捐贈,讓這把軍刀以新的方式延續使命。
把紅色故事講下去
如今,符文和歐明富仍在做著同樣的事——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紀念園重新開園后,符文受邀講述革命故事。“革命是很悲壯的,而我們作為革命后代,確實很光榮?!彼麆忧榈卣f,“講述歷史時,我自己都熱血沸騰。要有這樣的情感,才能講好故事?!?/p>
為了完成父親遺愿,符文組織募捐購買《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等紅色書籍,捐贈給瓊中、白沙、五指山等地的學校。有人質疑他想當網紅,他坦然回應:“我不圖錢,只想把父輩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彼麪款^成立萬寧市紅色文化研究會,將紅色書籍送到萬寧所有學校??粗⒆觽冋J真閱讀的模樣,符文知道,自己沒有辜負父輩的期望。
父親的抗戰經歷和這把軍刀,同樣深深影響著歐明富的人生。他坦言,父母的精神品格始終指引著他的成長。而這把軍刀,不僅是思念的寄托,更是紅色基因的載體?!鞍衍姷东I給紀念園,讓后代永遠記得、永遠傳承。”他的話語樸實而堅定。
兩把兵刃,從烽火中走來,在珍藏中沉淀,最終在捐贈中完成使命。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紅色血脈永續流傳的象征。在瓊崖這片熱土上,這樣的傳承仍在繼續,歷久彌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