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珊瑚帖》。
米芾《丹陽帖》。
蔡襄《大研帖》。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 李玉萍
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創造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西周青銅器到漢代瓦當,從唐宋古籍到明清瓷器,許多文化遺產得以保存下來,與古人的收藏愛好息息相關。
在宋代,文人雅士不僅追求詩詞書畫的造詣,也將收藏視為生活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書法四家“蘇黃米蔡”中,米芾和蔡襄尤以熱愛收藏聞名。部分米芾、蔡襄寫給親友的書信,就記錄了他們的收藏故事。這些信札,既展現了書法藝術的精妙,亦在方寸之間呈現了古人的鑒藏之樂。
《珊瑚帖》
罕見的“書畫合璧”
被人稱為“米癲”的米芾晚年熱衷于收藏古玩字畫,并寫下了著名的《珊瑚帖》?!渡汉魈肥且患埍拘袝旁?,內容是米芾向朋友介紹自己收藏的好物。在信中,他介紹了3件藏品,分別是張僧繇的《天王圖》、謝景溫處收來的《問禮圖》和一件珊瑚筆架。米芾直言:收藏到的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的作品《天王圖》,上面有唐代書法家薛稷的題識,且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舊藏,可謂名品。此畫從樂老先生處原價購得,真是太開心了!從謝景溫處收藏的《問禮圖》,是一件六朝時期的畫作,非常珍貴,另一件珊瑚筆架同樣珍貴。據了解,張僧繇為南朝繪畫名家,以擅長畫人物造像著稱,《天王圖》即此類作品。另據《宋史》記載,謝景溫與米芾生存年代相近,出生于書香門第,三代簪纓,曾官至禮部侍郎、應天府尹等。米芾在信中重點介紹了珊瑚筆架,且信手在信紙上畫了一個三叉戟狀的珊瑚筆架,筆架底座旁添注“金座”二字??梢韵胂?,色澤鮮艷的紅珊瑚嵌入耀眼的金座,是多么精美瑰麗。米芾還在信中為珊瑚筆架題詩一首:“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相家。當日蒙恩預名表,愧無五色筆頭花。”這首詩前兩句說明其來歷,后兩句則表達了米芾對這個筆架的珍視?。米芾的這封信札猶如收藏家的日記,狀物細致,言語間透露出收藏這3件寶物的狂喜。
《珊瑚帖》為米芾晚年創作的紙本墨跡,是米芾此時期的書法代表作之一。它縱26.6厘米,橫47.1厘米,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信札為行書,墨色時枯時潤,飛白如浪卷金沙,折射出米芾書寫時欣喜、輕松的心境。信札起筆時尚顯克制,“收張僧繇”四字端嚴如寶匣啟封;至“珊瑚一枝”時,筆鋒陡然加重,“珊瑚”二字字號變大,顯得十分醒目,似珊瑚枝刺破紙面;繼而以畫代筆,繪出珊瑚筆架的形態,墨戲之趣躍然紙上。作者且書且畫,筆勢放縱,使轉靈活,字形參差,布局隨意,展現了其喜悅的心情和深厚的書法功力。隨興所至用簡筆描繪于信箋之上的珊瑚筆架圖,是米芾唯一的傳世畫跡,也成就了書法史上罕見的“書畫合璧”奇觀。該信札藝術感染力強,達到了“無意于佳乃佳”“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書寫境界。元代評論家虞集評此信曰:“神氣飛揚,筋骨雄毅,而晉魏法度自整然也?!?/p>
《丹陽帖》
藏品換米的生活軼事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夏秋時節?。丹陽縣(今江蘇省丹陽市)米價漲了很多,米芾給朋友寫了一封信,催促朋友抓緊時間來與他交易,這便是《丹陽帖》。“丹陽米甚貴,請一航載米百斛來,換玉筆架,如何早一報,恐他人先。芾頓首?!彼谛胖姓f,丹陽米價昂貴,想通過交換物品緩解經濟壓力。希望友人能載一船百斛米來,換取他的玉筆架。從信中可以看出,即便是米芾這樣的大書法家,也要費心籌備一日三餐的必需品——米,以解決一家老小的溫飽問題。在這封帶著煙火氣的信札中,米芾的收藏與日常生活直接聯系起來。以藏品換米,體現了他實用主義的收藏觀。信中“如何”二字包含了商量的語氣,展現了文人名士的風度,又有幽默詼諧、真實達觀的一面。這封信傳遞的米芾形象,既不是那個“拜石”的米芾,也不是那個向皇帝討得潤筆費后“舞蹈以謝”的米芾,而是一個懂營生、接地氣的米芾。
《丹陽帖》又稱《換玉筆架書》,全文29字,為紙本行草書作品。此帖縱23.5厘米,橫22.8厘米,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件作品效仿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晉人書札風格,體現了米芾對晉人書法的仰慕。米芾書寫時運筆瀟灑,疾馳如飛,一氣呵成,達到了心手相忘的境界。信中“丹陽”二字墨飽筆沉,如米價之重;寫到“換玉筆架”時提筆輕掠,似有不舍與無奈之意;自“如何”二字往后,字勢跌宕加劇,用筆隨心所欲,牽絲顯露,出鋒銳利,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感。這封信札充分反映了宋人“尚意”的書風,展現了行草書的獨特魅力。
《大研帖》
文人間的藏品交換
書法家皆愛墨,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比米芾年長的蔡襄,不僅愛墨,更愛收藏墨。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大研(古同硯)帖》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的一天,蔡襄得到了一塊好墨,立即告訴了老朋友唐詢(字彥猷)。唐詢不僅對硯臺頗有研究,在墨方面也是資深專家。他翻了一下自己的家底,然后寫信給蔡襄介紹,自己收藏了一方稀世大硯、一塊李庭珪墨和一個精美花盆,說:“咱倆交換一下吧!”蔡襄收到信后哈哈大笑,揮筆給老朋友回了一封信,這就是《大研帖》?!洞笱刑穱@“以硯易物”展開,信的內容很有意思,信的文字書寫更是精彩,堪稱“寶藏信札”。蔡襄在信中稱:唐詢的大硯非普通文具,“大研盈尺,風韻異常,齋中之華,繇是而至”,并以“商於六里”和“趙璧難舍”的典故委婉表達了自己不舍得換的意思,說接下來再商量,言語間帶著文人的詼諧和風趣。從信中可見蔡襄對文房雅物的珍視,以及宋代文人將收藏與生活相融的一面。
《大研帖》又名《致彥猷尺牘》,為紙本作品,縱25.6厘米,橫25厘米。展此信札觀看,頓覺一陣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之氣息。全篇以行楷字體寫就,結構端正,構字收放合度,字距行寬合適,一筆一畫工致而雍容。筆力精微,盡顯妍麗遒勁之態,頗具晉唐書法的韻致。行楷間透出沉穩與靜氣。作者書寫時得心應手,行文如行云流水,舒展自然?!洞笱刑返臅鴮戯L格上承古法,神采外耀,又融入了許多新意趣,有著文雅瀟灑的品貌,是蔡襄行楷書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