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洪氏族譜》中對洪溥的記載。 石波林 攝
石波林
編者按
在海南科舉史上,一科有4人同時登進士第者,只有明代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之前沒有,之后也沒有。巧合的是,他們4人在前一年的廣東鄉(xiāng)試中也同時中舉。鮮為人知的是,他們都曾問學于同一位先生,且結為異姓兄弟。他們就是明代瓊山人唐舟、陸普任、石祐和澄邁人洪溥。
在海南省博物館“世變風移”展廳《海南進士一覽表》上,唐舟、陸普任、石祐和洪溥四人于明代永樂二年(1404年)考中甲申科曾棨榜的進士,此處格外引人注目。
省博的這一展示資料在歷代《瓊州府志》的記載中也得到了印證,唐舟、陸普任、石祐和洪溥考中進士的1404年,的確是瓊州科舉史上登進士科人數最多的一年。他們在1403年的秋闈中也同時中舉,這是機緣還是巧合?背后是否有傳奇故事?帶著這份好奇,筆者聯系了他們的宗族裔孫,通過查閱家譜、方志和史料,了解到了有關4位進士的更多故事。
海口市攀丹村歷史悠久,由南宋唐氏遷瓊始祖唐震與其子唐叔建在1241年創(chuàng)辦的攀丹義學堂(即明代的西洲書院),影響深遠。
唐舟、陸普任、石祐和洪溥四人,曾就讀于這所聲名遠揚的學堂。據海南唐氏宗親會會長唐華清介紹,當時,唐舟系唐震六世孫,父親唐英為學堂執(zhí)掌,不僅親自授課,還對優(yōu)秀學子關愛有加,傳授學業(yè)時則是嚴格要求、耐心教導,他們四人也一心向學,只爭朝夕。在這漫長的寒窗苦讀時光里,4人結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誼,并結拜為異姓兄弟。
1403年,這4位學子在廣東鄉(xiāng)試中一舉成名,中舉后的他們,又一同赴京參加會試,最終都榮登甲申科的曾棨榜,唐舟、陸普任、洪溥和石祐分別名列三甲第85名、221名、275名和347名。
據已故海南歷史文化專家王俞春編著的《海南進士傳略》和海南大學教授朱東根的《海南歷代進士研究》可知,唐舟曾任新建縣(今江西南昌新建區(qū))知縣,治理有方,名聲逐漸遠揚。面對同僚的詢問,他以“古人常說新上任的官如處在暗室,輕動必有觸損,久坐會自明”作答,展現出理政的智慧。不久,他應求賢詔,升江西僉憲,整肅紀度,讓郡邑面貌煥然一新。后來,唐舟雖因事降職為衢州判官,又充軍到隆慶衛(wèi),但他的清廉為官深入人心。仁宗登位后,他奉詔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抗辯內侍陷害黃本固等數事,風節(jié)盡顯。出任浙江巡按期間,政譽頗高,朝野盛贊。
陸普任曾任禮部精膳司員外郎,不久又被授任南安(今云南雙柏縣)知府。在南安知府任上,他清風兩袖,一心為民,深受百姓擁戴。之后,他又擔任辰州府(今湖南沅陵)參理總鎮(zhèn),文韜武略,鞠躬盡瘁,譽滿辰州。最終,他因過度勞累,于英宗正統(tǒng)二年丁巳(1437年)逝于任上,葬在當地。
洪溥初任湖南湘西瀘溪縣知縣,后轉升交趾諒山府同知,與知府易先共同治理當地,使得當地社會風尚得到極大改善。任期屆滿時,當地軍民數千人聯名上疏朝廷,請求讓他們繼續(xù)留任。永樂皇帝朱棣允準了這一請求,并晉升他們的官職。后來,藍山起義領袖黎利起兵造反,局勢危急。洪溥與易先堅持組織軍民修城練兵,嚴陣以待,即使面對城中彈盡糧絕的困境,也毫不退縮。最終,城破之時,他們身著朝服,面北而拜,自縊殉國。
石祐考中進士后,上任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在任期間,他剛正不阿,不畏權貴。他曾奉旨巡按廣東,彈劾違法亂紀的都指揮耿全,毫不妥協,以致自己被罷官。即使因彈劾權貴遭受誣陷下獄,他依然不屈不撓,最終得以昭雪。石祐后來改任浙江按察司僉事,他減輕民眾負擔,深受當地百姓愛戴,被擢升為云南按察司副使。年老歸鄉(xiāng)后,他捐資興學,希望以文教振興鄉(xiāng)里,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