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常青”遇見“常青”
跨越61年的紅色記憶在劇場重逢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惠
當舞臺追光燈亮起,兩個相隔61年的“常青”在海南的春夜里相遇。
3月19日晚,中央芭蕾舞團經典舞劇《紅色娘子軍》在海南省歌舞劇院上演,觀眾席中一位特殊來賓的觀劇故事,為這場紅色經典點綴了一段紅色“花絮”。
隨著劇情推進,身著白衫、肩背斗笠的男主角“洪常青”登場,臺下身著深色夾克的馮常青難掩激動。這位來自青海的六旬觀眾,名字同樣鐫刻著時代的印記——1964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首演當年,尚未出生的他,已被父親以劇中革命者“洪常青”之名寄予厚望。
“父親說,生男孩就叫常青,女孩就叫瓊花,這是屬于我們家的紅色傳承。”馮常青輕撫著手上的舞劇海報回憶道。他的父親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對紅色娘子軍有著深刻的情感,經常在他耳邊講述紅色娘子軍的故事。盡管這是馮常青第一次觀賞這部經典之作,但舞劇中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個角色,都和他久遠、鮮活的記憶對上了。
當“向前進、向前進”的旋律響徹劇場,臺上“常青”的每個跳躍都牽引著臺下“常青”的目光。馮常青說,這一刻,父親講述的瓊崖革命歲月在他眼前具象化了:革命先輩們前仆后繼,不怕犧牲,英勇殺敵,英名遠傳……“常青”這個名字,從銀幕走進現實,將兩代人的精神圖譜悄然勾連。
演出終場,馮常青和其他觀眾的掌聲經久不息,他說:“這個名字是傳家寶,紅色故事要像父親教我那樣,繼續講給下一代聽。”
散場時夜色已深,兩個“常青”的隔空對話也隨之落幕,但紅色基因的傳承卻如當晚和煦的春風,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