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代表楊新泉亮相黨的二十大“黨代表通道”——
接力傳承 努力打贏種業“翻身仗”
楊新泉代表接受采訪。
海南日報特派記者 尤夢瑜
10月22日中午,黨的二十大閉幕會后,大會“黨代表通道”第二場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辦。22位黨的二十大代表分為6組,走上通道。他們中有一位來自海南——黨的二十大代表、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研究員楊新泉。
“大家好,我叫楊新泉,來自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伴隨著媒體記者們“刷刷刷”的相機快門聲,楊新泉將自己與種子結緣的故事娓娓道來:“我在農村長大,后來上了農業大學,學的也是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后在這個領域工作了20多年。”
“我為什么對種子情有獨鐘?”這個問題一“拋”出來,現場所有的鏡頭整齊劃一地聚焦在了楊新泉的身上,也聚焦在了“南繁育種”“種業創新”事業上。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要解決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必須解決種業關鍵核心問題。3年前海南自貿港提出建設‘南繁硅谷’,致力于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這一消息深深吸引了我。”楊新泉邊回答邊介紹,2021年初他來到三亞崖州灣,經過一年多時間,現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建設成效顯著,已經進駐76個“揭榜掛帥”項目團隊和22個院士創新團隊。
碩果累累,成績亮眼,代表通道上的楊新泉自信而又堅定。這份自信的背后是黨中央、國務院對種業振興的高度重視,是海南自貿港對“南繁硅谷”建設的有力推動。
楊新泉在現場關于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建設成效的介紹,也將大家帶回到今年4月、北緯18°的那個明媚午后——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走進大型儀器公共服務中心、精準分子設計育種中心,同科研人員深入交流。他指出,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業科技高峰。
“我一直關注南繁科研育種,要科學謀劃加快推進,建設成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這件事有養育中華民族的戰略意義。”
殷殷囑托如一顆顆“種子”,在楊新泉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的心里生了根、發了芽——
今天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60后”院士和“90后”“00后”青年科研人員在同一個屋檐下鉆研,新時代的育種人來自大江南北,大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力傳承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寶貴精神。
“袁隆平先生對我們國家的糧食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實驗田就在我們的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楊新泉在代表通道上說。作為實驗室科研人員代表,他也許下鏗鏘誓言:“榜樣就在眼前,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揚老一輩農業科學家的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努力把實驗室建設成種業創新高地。”
時間不長的自我介紹,流露著滿滿的信心。楊新泉的信心不是憑空而來。2021年,楊新泉剛到崖州灣科技城時,實驗室新樓剛剛動工,一切都在初始階段,缺人、缺科研設備、缺辦公場所,甚至連生活配套都不齊全。但僅僅過了1年多,實驗室建設便取得顯著成效。楊新泉更是作為一名種業科研人員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站在了代表通道上,向中外記者介紹中國種業科技創新的故事。
展望未來,楊新泉說:“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為我們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種業人將不懈奮斗,努力為打贏‘種業翻身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多力量!”
(海南日報北京10月2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