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向陸聚勢、向海擴能、向空圖強,凝全民之心、舉全市之力、匯華僑之情
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十年磨一劍,承載著航天夢的國之重器矗立南海之濱,火箭從這里直入云霄;
十年繪一景,椰林染綠,高樓林立,紫貝古邑舊貌換新顏,城市發展新增無限活力;
十年一飛躍,田洋整治,產業升級,在廣袤鄉村,豐收致富的笑臉比比皆是;
……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昌市委市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團結帶領全市干部群眾革故鼎新、敢闖敢試,奮力拼搏、銳意進取,推動形成向陸聚勢、向海擴能、向空圖強的“實景圖”,凝全民之心、舉全市之力、匯華僑之情,奮力開創文昌國際航天城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譜寫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的發展新篇章。
非凡十年間,文昌始終以“奮進者”的昂揚姿態,向前,向前!
黨建引領
紅色引擎賦能 激發奮進“力度”
今年8月,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文昌黨員干部紛紛出動,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讓這座城市始終保持疫情“零發生”。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
“我們的工作做得細致一些,群眾就更安全一些。”疫情防控中,文昌市文城鎮新風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謝秋瓊一直忙碌在最前線。“雖然已經被評選為‘無疫社區’,但當前仍舊不能松懈。”她說,社區成立疫情防控專班,下設綜合協調組、醫療保障組、環境消毒組等10個防疫小組,以網格化機制開展各項工作。
萬眾齊心戰疫情,文昌各級各單位用實際行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掀起“無疫村(社區)、小區”創建熱潮,形成黨組織引領、黨員干部示范帶頭、群眾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
一抹黨旗紅,不僅體現在抗疫的戰場上,還體現在文昌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文昌“聚焦四地一區謀發展,高質量推動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紅色引擎。
黨建引領,促進作風轉變。近年來,文昌縱深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以及“能力提升建設年”“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等活動,市領導帶頭深入駐點鎮村、企業、項目現場,講黨課、察民情、辦實事,推動全市黨風政風行風明顯好轉。該市通過完善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落實容錯糾錯和澄清正名機制,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黨員干部抓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動力進一步增強,龍樓鎮黨委獲得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榮譽稱號。
黨建引領,強化隊伍建設。緊扣海南自貿港和國際航天城建設需要,文昌制定發展黨員指導性計劃,持續整頓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注重培養村級后備干部、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隊伍,著力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2021年,文昌270個村(社區、居)全部一次性完成換屆選舉,村“兩委”班子成功實現年齡、學歷、結構“一降一升一優”目標,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顯著提升。今年,文昌以“能力提升建設年”活動為抓手,組織新提拔科級干部專題培訓,實現新提拔干部輪訓全覆蓋。
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文昌許多村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紅色頭雁”的優勢,以村集體經濟項目調整為突破口,依托生產基地、行業協會、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以“支部+基地”“支部+協會”等模式,把農村各類經濟能人充分聚集到黨組織中來,推動黨組織覆蓋最大化、設置最優化、功能最強化,實現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的有機統一,推動基層黨組織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火車頭”。全市過去的10個貧困村,4167戶、16133名貧困群眾已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達29個,3個村超過100萬元。
黨建引領,保障工作落實。文昌在“六水共治”攻堅戰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隊和志愿服務隊作用,引導社會各界及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治水管水護水行動,構建全域全程全民治水新格局;組建市鎮村組四級作戰體系,科學謀劃一批“六水共治”項目,堅持項目化、清單化、高效化抓好落實,推動文昌水環境持續向好。文昌市在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工作中被評為優秀等次。
產業聚焦
因地制宜發展 提升奮進“高度”
2021年,文昌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08.73億元,首次突破300億元大關,創歷史新高。這一成果的背后,是文昌積極落實各項政策,因地制宜謀劃產業發展。
發展的強勁勢頭清晰可見——
在高隆灣、銅鼓嶺、東郊椰林,傳統景區轉型升級,著力打造具有“煙火氣、文昌味”的旅游經濟。在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政府部門和企業瞄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推動傳統水產養殖方式和品種提檔升級,推動水產養殖“上高樓、進園區”,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優勢;
依托航天城、馮家灣園區,文昌爭創國家級科技創新實驗平臺,布局發展衛星研究制造、火箭總裝測試、數據開發應用、水產育種育苗等高新技術,努力將高新技術產業打造成為百億級產業;
支持特色農業品牌建設,文昌將“文昌雞”“文昌椰子”“鋪前馬鮫魚”“龍樓四寶”等特色產品推向全國,由“賣產品”向“賣品牌”“賣文化”轉變;
發展壯大鎮域經濟,文昌結合各鎮場區位條件、特色優勢、產業結構,按照綜合發展、旅游服務、農業主導、產業開發四種類型進行功能劃分,實現錯位發展,加快形成“城區中心鎮—特色產業鎮—農旅融合鎮”的區域發展格局。
發展的喜人變化可觸可感——
文昌把營商環境作為端穩城市發展“金飯碗”的重要舉措,通過全力打好“僑牌”,辦好海南文昌南洋文化節等活動,吸引大量僑資僑企在文昌投資興業;
落實項目建設“全鏈條跟進、全流程指導、全方位服務”保障機制,文昌推廣重點項目服務專員制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支持春光集團、傳味公司等企業做大做強,努力培育本土“百年老店”;
在服務企業方面,文昌政務服務“零跑動”事項已經達到50%,580項審批服務事項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市場主體總數歷史性突破6萬家,商事制度改革被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三塊地”改革獲第二屆“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創新獎”一等獎,“防范房地產風險巡回法庭”入選全省第十二批制度創新案例。
文昌市委書記龍衛東表示,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于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團結拼搏,得益于“闖為基調、穩為基礎、小步快跑、遠近結合”的科學方法論,得益于“一手打傘、一手干活”,統籌發展與安全的發展理念。
民生保障
發展成果共享 釋放奮進“溫度”
在文城鎮堂福村城梅村民小組,只見綠樹掩映的村道平坦整潔,村道兩側的農家小院整齊排列,特色風情的文化墻隨處可見,文化室、戲臺、排球場、休閑廣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脫貧之后還要致富,現在我養的羊都賣給村里的農家樂,收入穩定。”城梅村村民朱興隆高興地說,政府支持城梅村建設美麗鄉村,不僅村莊基礎設施齊全,村容村貌也有了極大改善,更可喜的是,鄉村旅游火了之后,大伙兒都靠打工、銷售農產品賺了錢。
像城梅村這樣的美麗鄉村,如今文昌已建成102個。伴隨著一個又一個“五有”鄉村的投入建設,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了鄉村振興帶來的甜蜜成果,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幸福的“指數”來自于民生的“溫度”。老百姓是否安居樂業,是文昌市委市政府“時時放心不下”的頭等大事。
為了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文昌把民生改善作為頭等大事,在資金投入上重點保障,逐年加大民生領域支出力度,以“小財政”撬起“大民生”。十年來,文昌市民生領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逐年遞增,2021年更是高達77.3%。
錨定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目標,聚焦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老百姓關心關注的大事難事,文昌引進了清華附中文昌學校,推動了同濟文昌醫院成功創建“三甲”,摘得了“國家衛生城市”榮譽稱號,啟動了新一批2500套安居房建設,構建起30分鐘鄉村健康醫療圈。
繪就鄉村振興美好新圖景,文昌則按照“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通過黨建引領賦能村集體經濟發展,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建設文昌國際航天城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造“有保障、有顏值、有鄉愁、有秩序、有實力”的“五有”鄉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不僅如此,文昌市還通過發展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項目,為村民增收、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目前,國家能源集團文昌神華10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有序推進,大唐集團龍虎山100兆瓦“農光互補+儲能”示范項目投產運營……這些項目的建設投產,對當地實現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文昌市進一步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大膽創新,計劃從2022年至2024年,用3年時間,建成一批“一村一品”經濟強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助力文昌國際航天城高質量發展。(本報文城9月29日電)
市縣名片
文昌
建置已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昌是海南三大歷史古邑之一,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也是瓊崖革命重要的根據地之一。發展至今,文昌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聚焦海南自貿港和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踔厲奮發,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圍繞建設開放型、國際化、創新融合的世界級航天城戰略目標,依托文昌航天發射場,牽引運載火箭總體及配套單位落地,當前文昌積極打造覆蓋研發設計、總裝測試、試驗驗證、發射服務等領域的火箭產業鏈,帶動形成衛星研制、地面設備制造、衛星運維等衛星鏈,進而推動數據鏈產業落地,全力打造以發射區、高新區、旅游區,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三區三鏈”為核心的文昌國際航天城。
十年·讀城
經濟發展
2021年文昌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08.73億元,首次突破300億元大關,創歷史新高。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38∶23.4∶38.6調整為2021年的33.7∶22.4∶43.8
營商環境
政務服務“零跑動”事項達到50%,580項審批服務事項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市場主體總數歷史性突破6萬家,商事制度改革被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生態環境保護
城區污水處理率100%,生活垃圾轉運站鎮域全覆蓋。獲評“海南省園林城市”,全面完成“十三五”減排降碳任務
民生
10個貧困村,4167戶、16133名貧困群眾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達29個,3個村超過100萬元
民生領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逐年遞增,2021年達到77.3%
聚焦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老百姓關心關注的大事難事,引進清華附中文昌學校,推動同濟文昌醫院成功創建“三甲”,摘得“國家衛生城市”榮譽稱號,啟動新一批2500套安居房建設,構建30分鐘鄉村健康醫療圈
本版制圖手繪/陳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