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市山根鎮海水養殖產業開辟“新賽道”
“科技小院”賦能產業升級
海南日報記者 張惠寧 通訊員 吳小靜
7月29日上午,位于萬寧市山根鎮華明村水產養殖區的一間屋子里,集美大學觀賞海洋生物協同創新中心(OMS)實驗室負責人何超彎腰將微藻生物餌料投入魚苗孵化池內后,順手拿起旁邊的照射燈仔細觀察養殖缸內魚苗的開口情況。
“保持室內恒溫,給魚卵提供穩定的外部環境,再根據成長周期進行科學投喂和監測,能極大提高魚卵孵化成活率。”在室內成排的魚苗養殖缸前,何超邊向魚苗投撒微藻餌料邊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
從外表看,這間房子平平無奇,進入內里,卻大有乾坤——屋內生物餌料培育、魚苗孵化、藻類培植等區域分區明確,五顏六色的養殖池排列其中。除了何超外,還有4名來自集美大學水產專業的研究生常駐于此,他們都是山根鎮水產“科技小院”志愿服務隊的成員。
記者了解到,“科技小院”是山根鎮政府同海南鑫閩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集美大學合作落地的項目。由集美大學水產專業研究生導師帶領研究生在山根鎮工廠化養殖基地定點開展魚苗孵化、繁育項目研究。“科技小院”的成立,實現了專家與養殖戶零距離、科研與生產零距離,使山根鎮海水養殖產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更加緊密,有效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為山根鎮水產轉型升級賦能。
“海水養殖是山根鎮許多群眾賴以生存的‘飯碗’,雖然該產業在山根發展時間較長,卻沒能形成規模。”指著“科技小院”外成片的養殖池,山根鎮黨委書記陳江告訴記者,產業沒有形成集群發展,主要受限于群眾傳統單一的養殖思想、粗放散養的養殖模式。
綠水青山是海南發展的重要優勢,粗放養殖不僅經濟效益低且養殖污水容易造成環境污染。陳江表示,與企業合作成立工廠化養殖示范基地,并積極引進“科技小院”,是山根鎮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及推動海水養殖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
水產養殖產業要轉型升級,種苗是關鍵一環。以往,山根鎮的養殖戶都是從外地購買魚苗。如今,“科技小院”為山根鎮海水養殖產業種苗孵化環節帶來關鍵助力。
海南鑫閩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看準山根鎮海水養殖產業發展基礎和集美大學科研支撐,在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決心在山根鎮投資1.5億元,成立工廠化養殖基地。
“比起傳統養殖模式,室內環境可控,溫度恒定、光照可控、空間利用率高,再加上自主選育孵化技術,將推動山根鎮水產養殖產業從室內科學化的選苗、孵化、養殖到終端銷售一體化發展,形成產業新格局。”海南鑫閩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盧連豐介紹,“科技小院”團隊對20多種小水體觀賞魚種苗培育技術的研究已相對成熟,目前團隊正對東星斑、東風螺、紅瓜子斑等魚苗的室內科學化選育、孵化、養成進行大水體養殖技術攻克。
“新發展格局下水產養殖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在建設工廠化養殖基地和引進科技力量的基礎上,下一步將積極探索成立水產養殖協會。”陳江表示,成立水產養殖協會,旨在由政府當“紅娘”,整合全鎮水產養殖資源,為山根水產養殖企業、群眾、商家構建一個相互交流、加強合作的平臺,加快推進全市水產向產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海南日報萬城7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