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以來,物種保護和生態價值轉化取得積極進展
人與自然合奏 保護與發展交響
初秋時節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劉寧玥
10月11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五指山片區智慧雨林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張尊志打開智慧雨林平臺,畫面內是鳥獸歡騰的生動自然景象。這些畫面由該片區不同地點紅外線熱感應相機自動抓取、實時傳送。“過去依靠護林員,獲取動物的各種監測信息非常有限,現在通過智慧監控系統,不僅可以實時記錄數據、圖像,還可以進行數據分析,工作非常便利。”他說。
當天,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和省林業局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布《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發展報告2019—2022》,總結和梳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的工作歷程及經驗。“建立保護管理科技監測體系”,被寫入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主要進展。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一年來,海南著力建立保護管理科技監測體系,啟動以核心保護區電子圍欄為試點的國家公園智慧雨林項目建設,構建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系統,與此同時,海南加快生態資源轉化和高效利用,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
旗艦物種保護成效初顯
10月10日拂曉,沿著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青松村狹窄的村道,行走至背靠霸王嶺的山腳下,從3座山頭分別傳來海南長臂猿嘹亮的鳴叫,先是雄猿鳴叫,接著雌猿和幼猿加入“合唱”,雨林的一天從此開始。
此前,由于熱帶雨林的急劇減少和破碎化,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不斷減少,最少時僅在霸王嶺片區存有7至9只。
“隨著嚴格限制人類活動,以及實行棲息地修復、建立生態廊道、組建專職監測隊伍等舉措,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逐年上升。”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執行院長湯炎非介紹,海南長臂猿生境條件持續改善,種群數量呈現逐年穩步增加勢頭,監測報告顯示,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2019年為4群30只,到2022年已增加至5群36只。
青松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國新說:“日積月累的科普宣教讓村民自覺遵守著熱帶雨林保護的各項規定,此外,還有4名村民加入到海南長臂猿的監測隊伍中,每日動態監測物種數據,社區共建國家公園的氛圍日益濃厚。”
海南長臂猿種群保護初見成效,折射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在物種保護方面的不斷努力。當前,海南草擬《海南長臂猿種群保護和恢復行動計劃》、編制《海南長臂猿種群監測規范》、組建海南長臂猿專業監測隊伍、開展霸王嶺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生物聲學監測等項目已完成階段性工作。
下一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還將實施國家公園小爪水獺資源現狀專項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項目,加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針對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設立多個項目開展研究,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家單位開展合作,共建生態研究平臺。
開展GEP核算 釋放生態價值
10月11日,走進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洋房錯落有致,水泥村道平整。村舍后的山坡上栽滿茶樹,茶農們采茶正忙。
“現在,我們依靠茶葉走上致富路,周圍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毛納村返鄉創業青年、村民黃芳德從事本地茶葉及農副產品代銷,如今,不僅是茶葉,優美的自然風光也間接帶動了她的收入,“現在年收入是我回村創業前的兩倍”。
海南熱帶雨林的生態價值已經逐步體現,“生態賬”在村民眼中儼然變成了一筆清晰的“經濟賬”。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成果于2021年9月26日首次發布——2045.13億元是這片雨林的“身價”。
用一個量化的生態價值數據倒逼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保護與發展共生,海南正積極探索生態資源的高效轉化和利用,釋放最大價值。
“我們利用資源調查、定位監測、遙感監測、3S技術等方式積累了海量本底數據,同時通過建立生態系統過程模型、生態系統空間數據庫,計算出固碳釋氧、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等各項指標的生態產品實物量。”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宗鑄介紹,在摸清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生態家底”后,他們綜合運用市場價值法、替代成本法、支付意愿法等方式,核算出上述指標的貨幣價值。
海南省林業科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GEP核算體系共設物質產品、調節服務、文化服務3個一級指標,其中物質產品包括農、林、漁、畜牧業產品及生態能源等,調節服務包括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等,文化服務包括休閑旅游、景觀價值等。
“生態保護是有效益的。”陳宗鑄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政府部門可將GEP的結果作為生態補償的依據和標準,通過資金補償、產業扶持等多種形式完成向村民、企業的橫向生態補償。
記者了解到,目前海南正探索培育國家公園生態產品交易機制,建立交易平臺,完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及相關政策法規,以期盡快打通“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轉化通道。
此外,為用好熱帶雨林資源,海南省旅文廳已經啟動熱帶雨林生態游推廣活動,省林業局正著手制定海南省森林康養發展規劃和海南省森林康養標準,同時探索在國家公園各片區設計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然教育線路,更好地守護青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們已經完成2020年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報告并通過專家評審。”海南省林業局副局長李開文介紹,海南已經印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原生態產品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并組織申報,接下來,將繼續堅持共建共享理念,大力打造生態產品特色品牌,挖掘特色資源,延伸產業鏈,讓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
(本報五指山10月11日電)
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亮點
體制機制創新
■ 建立統一高效的國家公園管理新體制
■ 首創建立綜合執法派駐雙重管理機制
■ 建立跨部門、跨地方工作協調機制
生態搬遷
從2019年9月起,分兩步以自然村為單元完成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的生態移民整體搬遷工作,第一批高峰村3個自然村118戶498人2020年底已經完成,全部工作將于2022年底全部完成
海南長臂猿保護
監測報告顯示,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2019年為4群30只,2022年增加到5群36只
生物多樣性保護
加大坡鹿等瀕危動物保護力度。
目前坡鹿種群恢復到約400至500頭。實施野外放養和異地繁殖工程,已有130多頭坡鹿重新回歸大自然
野生動植物種類
和數量明顯增加
3年來,海南熱帶雨林至少已發現野生動植物28個新成員,包括9個植物新種、6個動物新種和13個大型真菌新種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工作
初步核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2019年度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為2045.13億元,單位面積GEP為每平方千米0.46億元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主要經驗
◎胸懷“國之大者”,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
◎加強黨的領導,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科學有效保護自然
◎著力體制機制創新破解難題,統籌生態保護和民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