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宋靈云
對全國人大代表、白沙黎族自治縣醫療集團牙叉社區分院副院長韋小麗的采訪只能約在晚上。最近一段時間,她忙著深入基層走訪調研,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
早上8時,她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始一天的工作;上午10時,她實地調研孤獨癥患兒康復治療情況;趁著中午村民在家休息,她又來到營盤村入戶走訪……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經驗的鄉村醫生,韋小麗最關心的是基層醫療和群眾健康。
2023年,首次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赴京參會,韋小麗提出《關于健全適應鄉村特點、優質高效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加強農村高齡老人健康管理,推動更優質的醫療資源、人才資源向基層傾斜》等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認真辦理。2024年,她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和調研了解的情況,繼續圍繞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提出了若干建議。
“我來自農村,要把村民心聲帶到全國兩會,讓他們的需求被看見。”韋小麗始終記得,2000年,自己成了七坊鎮長龍村第一個從學校里走出來的鄉村醫生。當時,村里沒有專門的衛生室,藥物資源比較匱乏,診療手段僅有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這傳統三大件。為給老百姓解除病痛,她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風下雨,只要村民有需要,背上醫藥包就出診。春去秋來,一襲白褂走村串戶,韋小麗親眼見證了基層衛生事業的長足發展。
“這兩年,農村醫療條件越來越好。”韋小麗開心地向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細數,全縣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逐步規范,輸液大廳、理療室、藥房、衛生間等硬件設施一應俱全,醫療柜里的藥物更充足,血氧儀、AED除顫儀、心電圖機等也配備到位,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買上藥看好病,“優質醫療資源也在不斷下沉基層。比如青松鄉,距離白沙縣城有50多公里,山路崎嶇,車程將近一個小時,如今上級專家每周定期坐診,鄉里的老百姓都獲得了實惠。”
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韋小麗調研的腳步依然忙碌。因為,她又“盯”上了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薄弱環節——鄉村醫生隊伍。
“2025年全國兩會,我將圍繞培養鄉村全科醫生提出建議。”韋小麗解釋,與大城市大醫院里細致的專科劃分不同,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村醫往往承擔著全科醫生的工作。她在村衛生室工作20多年,早已鍛煉成“多面手”,老人高血壓降得下來、孩童發高燒能解決、孕婦生孩子可以接生,更不用說利用中醫治療膝關節疼痛,時常一個人處理來自不同科室的患者。
深知村醫這份工作的辛苦,韋小麗還準備建議,重視解決村醫隊伍“半醫半農”的身份尷尬。她說,鄉村醫生工作壓力比較大,通常沒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清早、晚上以及節假日,趁著居民在家的時候上門開展醫療服務是常態。為此,她希望相關部門加強對村醫工作及生活待遇的保障,村醫干事有動力,農村百姓才會更加有所“醫”靠。
(本報海口2月19日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