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剛鵬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戰略部署。《決定》強調,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三個更加注重”,是我們黨對全面深化改革實踐及其方法論的系統總結,表明我們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為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更加注重系統集成體現系統論的思維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時代以來,我們黨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改革開放新局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將系統觀念貫穿改革發展各領域,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以問題為導向,做好戰略謀劃。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從問題出發,奔著問題去、朝著問題改,是改革的題中之義。回顧我國的改革歷程,問題導向貫穿全過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突出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為此,《決定》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等方面作出了系統部署。這些部署體現了問題導向、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協調聯動。堅持系統觀念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之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改革和改進。要全面地、系統地、整體地看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領域、各系統,增強各領域、各系統的關聯性和協同性。要綜合運用“加減乘除法”,促進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無縫銜接和高效運轉,釋放最大的改革效能。要正確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加強各項改革的協調聯動,實現“1+1>2”的效果。
更加注重突出重點體現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工作方法
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重要內容和實踐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領域眾多、種類繁雜,必須突出重點、協同推進。
堅持全面把握與重點突出的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人民廣泛參與的深刻變革,必然指向人民群眾的重大利益關切和我國社會存在的深層次矛盾。要在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向重點領域傾斜,抓住“牛鼻子”。《決定》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建設等方面作了系統的改革部署,體現了兩點論的全面性要求。而“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等表述又體現了重點論的集中性要求,二者實現了方法論上的有機結合。
堅持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處理。兩點論要求我們認識到矛盾之間的關聯性,必須從聯系的、整體的角度看待問題,而重點論則要求在諸多矛盾中找出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決定》強調“七個聚焦”,即“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這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將其作為工作的重心和突破口。同時,也要關注非重點領域的次要矛盾,防止其轉化為主要矛盾或對其他矛盾產生不利影響。
堅持關鍵環節的突破與整體推進的協調。《決定》指出,“完善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機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關鍵環節和瓶頸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能有效解決,就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產生阻礙。如當前存在的高端芯片依賴進口問題、關鍵能源金屬及其深加工材料供應安全問題等。因此,必須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集中資源和力量,對關鍵環節進行重點攻關,推動我國科技創新水平邁上新臺階。同時,這種突破也要與整體推進相協調,確保各個環節之間能夠相互銜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更加注重改革實效體現重視實踐的檢驗方法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實踐,并不能從認識本身得到證明,而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檢驗改革成效的試金石,改革成效往往以是否符合實踐要求,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根本尺度。
以實踐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現實性的特點,能夠直接反映和驗證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的符合程度。改革措施是否真正落地生根,是否真正解決了實際問題,是否真正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只能以實踐作為唯一檢驗標準。人民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以結果為導向推動改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結果為導向,注重改革的實際效果。這要求我們在制訂方案時,要緊緊圍繞改革目標,確保改革的實效性。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實踐中的反饋和效果,及時調整和優化改革方案,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持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強改革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必須加強改革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工作,將改革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實踐中,要建立健全改革成果的轉化機制和應用機制,加強改革成果的宣傳推廣和示范引導工作。同時,還要加強對改革成果的應用評估和監督檢查工作,確保改革成果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和持續發揮作用。
改革,得其法則事半功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必須堅持“三個更加注重”,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發揚釘釘子精神,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作者系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海南大學思想政治工作培育項目階段性成果)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