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脫貧攻堅 \ 鄉村振興 \ 最新資訊 \ 學習貫徹 \ 解讀評論 \ |
發布時間:
■ 《人民日報》記者 閆旭 今年的海南,不可謂不“熱”。無論是機場車站、旅游景點,還是政府會議、商務洽談,很多人都在討論全島建設自貿區,探索中國特色自貿港…… 從辦特區到建設國際旅游島,海南有了更多改革自主權,這些決策部署如何貫徹到位,來海南闖蕩的創業者們有著自己的疑問:未來,如何謀發展? 現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大家心氣高勁頭足,當地百姓也有自己的顧慮: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島,海南人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 到海南去,干一番事業——這是1988年的一句流行語,曾點燃無數人的夢想。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也因改革開放而興。30年過去,當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成為海南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詞,除了熱情,追夢者還有更多冷靜思考。 向里看:歷史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近年來重點培育壯大旅游、熱帶農業、醫療健康等產業,2017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62.5億元,五年間邁上兩個千億臺階,年均增長8.1%,接待游客6745萬人次,是戶籍人口近7倍。 經濟社會發展的騰飛,也讓在這里生活工作的人們共享著改革開放的果實。30年前,海南農村人口多達80%,85%的商品靠島外調進,17%左右的人口未解決溫飽,長期屬于我國最貧窮落后的地區之一。如今,2017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87年分別增長約30倍和25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2元,首次跨過萬元大關。 歷史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機遇屬于勇于創新、永不自滿者。面對擺在眼前的重大舉措,不少海南本地企業動了起來。 劉士波來瓊多年,創辦的互聯網農業公司“小菜一籃”,正逐步把蔬菜配送、社區門店銷售通過互聯網結合起來。他認為,海南區位特殊、島嶼交通不便,全年尤其是夏季天氣多變等使得當地長期受高菜價困擾,而這正是創業突破口。 劉士波對海南的政策優勢很有信心,正籌劃把“小菜一籃”開到重慶去。今年春節,幾位重慶企業負責人在海南度假,看到他的項目便想投資。“有很多人來海南旅游,接觸到各地投資方的機會不比其他一線城市少,要用好海南的環境優勢。” 除了小微企業,大中型企業也能享受優惠政策。在“多規合一”等制度改革下,海南正試點極簡審批。省政務服務中心協調管理處副處長洪秀春介紹,項目落地審批環節由70個減少為4個,企業投資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間由182個工作日縮至30個工作日。 “聽到這些好消息,馬上組織了企業界朋友來考察,想聯手在總部經濟方面做些事。”上島咖啡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裕昌說。從上世紀90年代末在海南開設第一家咖啡店到門店遍全國,江裕昌看重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政策機遇。 不過,結合企業經歷,江裕昌決定還是等政策細則落地后,再動手做項目。他認為,海南營商環境有待加強制度建設,避免新官不理舊賬。此前,公司曾想延長產業鏈,但一塊工廠用地歷時8年未批。“心里想做事,怕錯過機會,但也不敢盲目行動。” 向外看: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 海南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又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具有成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獨特優勢。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但現實中,長期偏居一島,造成一些干部意識相對保守,喜歡跟過去比,認為海南發展比以前好多了,政策優勢在強化,向外看、使勁闖的動力不那么足。 某縣一家制作肉粽的企業負責人坦言,雖然產品有著悠久歷史傳統,許多游客慕名購買,但并沒有走出島的想法。曾有島外公司來談投資,把海南肉粽工藝作為傳統文化品牌向全國推介。“我們與外面接觸少,看不懂他們的新觀念。”該企業負責人說,雙方經營理念存在分歧,最后沒能合作。 不少來瓊投資的企業負責人也常能聽到當地干部嘴邊掛著一句話:能做成這樣很不錯了,海南都是這個樣子。 近年來,海南與其他經濟特區的發展差距有所拉大。1987年海南GDP比深圳高1.4億元,到2016年僅為深圳的1/5左右;2016年海南人均GDP、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2%、84.6%、95.8%,壓力不可謂不大。如何以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推進改革開放? “站在世界角度看,海南是投資中國市場的前沿。”復興城產業園投資管理公司負責人王喜歡說,海南正試點人才制度改革,允許境外技術技能人員按規定在海南就業、永久居留,這是吸引境外創業者的獨特政策優勢。“對境外創業者來講,來海南創業的最終目標是全國市場。海南市場體積小,如果創業出現偏差,容易調整,給了他們提前適應國內市場的機會。”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近日在海南開設分所,有關負責人蔡曉穎感到喜憂參半。喜的是,僅用一個月就在海口拿到營業執照;憂的是,招商引資缺乏項目管理。“招商工作不能打亂仗,哪個團隊對接哪個項目、跟進哪個企業要十分明確。” “海南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營商服務應敢于爭全國頭籌,不能片面把視野限制在島內。”一位來瓊調研投資文體類項目的企業負責人,正在進行招商對接時,發現當地干部的知識儲備尚有欠缺,許多企業關心的問題答不上來,工作思路與其他特區比存在一定差距。 加油干:提升執行力和政策實施效果,引進人才激發干事創業活力 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成就展上,櫥窗里擺放著改革開放初期海南推出的政策原件,很多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靈活舉措,問題導向很鮮明。但不少參觀者表示,怎么一些政策最后沒干起來?反而被別的省份學去做出了成效?其實,這也是海南正在思考的問題。 “在所有手續完備的情況下,一個林權證竟用了3年還沒有辦妥”“一家沉香花梨種植企業先后被偷盜45次,每次向公安部門反映并提供證據,但登記一下后就杳無音信”……近日,在提升全省執行力大會上,海南省政府主要負責人頻頻舉例。干部執行力度弱、政策實施效果不佳,海南將攻克這些制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軟肋提上日程。 招商會上談成的項目能否落地,是來瓊投資企業關注的熱點。海南2017年招商引資簽約396個項目,協議投資額6000多億元。但有251個簽約項目尚未開工,累計完成投資僅270多億元。一些企業負責人表示,理解政府部門會遇到新問題,但應從服務企業的角度出發研判實際,主動尋找解決方案。 “真心想來的企業,看中的不是稅收補貼,也不是招商口號,而是有沒有穩定的發展方向、透明的法制環境和高效的公共服務。”剛進駐海南的一家鄉村農旅企業負責人表示。 “如何迅速把中央的大政方針細化落實,惠及企業至關重要。”王喜歡認為,讓創業者選擇海南,政府要具體細化優勢政策。 面對問題,海南努力找差距、學經驗,從赴全國11個自貿區取經到召開多場懇談會,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成員與企業界代表一起找痛點堵點。最近,推出提高政府執行力15條措施,針對10個方面問題下猛藥。 海南大學教授王毅武認為,急需引進一批可以對自貿區(港)建設發展有影響的領導人才,激發本地干部提升干事辦業務能力,形成鲇魚效應。“建省辦經濟特區之初,海南就曾通過選調方式成功引進了一批有能力的干部。現在仍可以借鑒這一成功經驗。” 據了解,在中組部、有關部委和各自貿區支持下,海南開展了干部雙向交流掛職。其中,首批來瓊的44名干部,已在各有關單位掛職。今年還將由省級統籌,招錄1000名左右黨政緊缺人才,包括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一批熟悉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高端特聘人才,面向中央國家機關、發達省份、國內自貿區等選調一批緊缺人才。 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從爭取優惠政策過渡到落實開放自主權,海南正在進一步發揮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朝著建設美好新海南、改革開放新樣本奮進。 (原載2018年8月8日《人民日報》2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