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脫貧攻堅 \ 鄉村振興 \ 最新資訊 \ 學習貫徹 \ 解讀評論 \ |
發布時間:
■ 本報記者 曾毓慧 特約記者 林朱輝 通訊員 楊耀科 前不久,53歲的柯明剛從廣州治病回來,還沒來得及在海口的家中多休養幾天,就備足了治療低鉀血癥、高血壓等藥物,又回到扎根3年的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山竹溝村。作為從海口海關選派至山竹溝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這里始終讓他牽掛于心。在柯明看來,振興鄉村的步子一刻也不能停歇。 “今年頭幾個月,我家種植的26畝毛豆又賺了2萬多元,9畝水稻制種純收入也有3萬多元!”一看到柯書記走進家門,39歲的脫貧戶陸海恩就拿出一張結算單據給他看,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今年種植毛豆、早稻的收支數據。眼前這位勤于耕種的陸海恩,一年前還是村里的貧困戶,一家5口人擠在低矮破敗的老房子里,時常入不敷出。而柯明2015年7月到山竹溝村之初了解到,包括陸海恩在內,全村有貧困戶57戶共計270多人。 “部分貧困戶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脫貧斗志,但客觀來說,早前山竹溝也缺乏產業發展門路。”在柯明看來,這些問題是他駐村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自2016年初,經與村“兩委”班子干部商榷后,柯明將擴展毛豆種植作為該村扶貧主要產業。那時,全村的毛豆種植產業既不成規模,也缺乏科學管理,經濟效益較低。同年,在上級扶貧部門的幫扶下,山竹溝村引進專業農業企業發展毛豆種植,由企業提供種子、技術、農藥和肥料,村民負責種植和管理,收獲后再由企業保價收購。 據悉,毛豆種植收成周期僅2個多月,每年第一輪選在1月份種植,第二輪選在10月份種植,每畝純利潤能超1000元。然而,面對這看似“穩賺”的產業,起初包括陸海恩在內的部分貧困戶卻不愿買賬。 面對一些村民的質疑,柯明并不氣餒,他和村黨支部成員挨家挨戶做村民們的工作。在他們的努力下,陸海恩開始嘗試種植10多畝毛豆。在農業公司技術團隊的指導下,毛豆種植產量明顯提升,收益也隨之增長,這越來越堅定了村民們大面積發展毛豆種植產業的信心。次年,嘗到“甜頭”的陸海恩就將種植規模擴展至26畝。 據悉,今年初,山竹溝村黨支部與海南歐蘭德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洽談后,決定在山竹溝村嘗試發展毛豆種植和水稻制種“水旱輪作”產業模式,利用“一年兩造”的毛豆種植間隙,鼓勵農戶“試點”種植水稻制種。這一次,陸海恩“首吃螃蟹”種植了9畝,畝產220多公斤,公司以4.5元/公斤的價格全部收購,陸海恩獲得了喜人的收益。現在,他還利用農閑時間去建筑工地務工,這樣一來,全家預計今年收入將近10萬元,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包括陸海恩在內,全村57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貧困村順利摘帽。 鋪設村道、安裝路燈、扮靚村容、謀劃毛豆種植產業、籌備山豬養殖合作社、建設文化活動室……在駐村幫扶的3年時間里,在柯明與村黨支部成員齊心協力的努力之下,山竹溝村大變樣了。但柯明并不滿足于此,在他看來,山竹溝村毗鄰昌江石碌西線高速路口,今年以來,隨著距離村口不遠處縣游客服務中心的建成,村黨支部看好其中的商機,積極引進企業進駐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在村莊北側,我們計劃建50間特色民宿,一期先建30間,通過民宿產業帶動鄉村旅游。”柯明介紹,目前,初步規劃方案已制定完畢,并報至昌江有關部門審批,預計2020年將完成這一民宿旅游促鄉村振興的愿景。(本報石碌9月1日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