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通過快遞將地瓜發給外地客戶。記者 蘇曉杰 通訊員 林呈 攝
福才村的王誠干脫貧了,靠的是曾被村民們誤解為“傳銷”的電商。
在位于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的這個小村子里,電商為村民們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坦途,不僅盤活了村里原本無人問津的地瓜產業,還打開了村民們的思路,深山里的農貨如今成了銷往全國的“網紅”產品。
“澄邁橋頭地瓜種植面積有兩萬多畝的,咱們福才地瓜才200多畝,怎么搶市場?”村民小組長王誠干坦言,2016年10月,自己將電商引入福才村,村民們曾對這個新鮮事物有過抵觸情緒,一是不了解,二是沒信心。作為村里第一個開起微店賣地瓜的他,也抱有失敗的準備。
“如今說起來難以置信,今年2月份微店接到第一筆訂單時,村里的地瓜甚至還沒開挖。”王誠干笑言,從前擔憂地瓜種出來沒銷路,如今卻擔心起訂單來了沒貨可賣,從無人問津到網店走俏,形勢變了,村民們的積極性也起來了。
變化的背后,得益于白沙電商辦公室工作人員的推動,也少不了白沙發展電商的整體大環境。“村民一改往日背著地瓜去市場找銷路的境遇,全村67戶人家有45戶開起微店,用簡單的手機操作便能將美味的福才地瓜銷往全國。”村干部符妹虹說。
今年4月初,通過“互聯網+農業”的方式,福才村的地瓜剛登上互聯網“貨架”便銷售一空,一舉打通了銷售渠道,200多畝福才地瓜成功為全村人增收26萬余元。
“電商既帶動農產品銷售,又讓農民了解市場需求,自覺優化品種、提高品質、提升效益。”今年5月,省委書記劉賜貴調研白沙電商產業園時,對“地瓜上網”贊賞有加,并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視電商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用電商渠道推銷美麗鄉村。
如今,福才村的“網紅地瓜”已銷售一空,王誠干又帶著村民們為微店添置些新商品,自己的農貨、新鮮的山貨,都成了農戶增收的砝碼。王誠干說,每逢新產品上架,自己都暢想著,又會是哪里的消費者,在自己的微店里下訂單呢?(記者 劉笑非 特約記者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