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態環保廳負責人表示,要最大限度守住生態保護紅線
立足生態立省 收獲“最好最美”
■ 本報記者 周曉夢
通訊員 馬立峰
“‘把海南建設成為全國最好最美地方之一’,核心標志就是我們的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廳長鄧小剛說,多年來我省生態資源優勢厚積薄發,發展與保護雙贏之路愈走愈自信。
從1998年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到2007年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再到力爭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征程中,海南立足“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發展思路,收獲“最好最美”——水好,主要河流湖庫水質優良率90.1%;空氣好,去年我省大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9.4%;山好,森林覆蓋率保持年均0.3個百分點的增長。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海南,藍天白云、良好的人居環境是老百姓和游客們看得見的幸福、享受得到的美好。”鄧小剛說,海南多年生態示范省建設的有益探索與實踐,真正在全國發揮了積極的示范、輻射與帶動作用,因此,在“把海南建設成為全國最好最美地方之一”的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擔當著“排頭兵”的角色。
作為生態“排頭兵”,是否意味著高枕無憂?海南給出的答案是:我們的生態環境只能變好,不能變差!生態資源是海南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海南最花力氣的建設。
“今年我們首先要打好大氣、水、土壤環境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尤其今年是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的關鍵年,治理目標到今年年底水質達標率要上升到60%以上,這都需要持續、系統、全面的治理。”鄧小剛說。
其次,是要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力度,全省環保部門要更加主動作為,重拳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真正發揮新環保法“鋼牙利齒”作用;并扎實推進環保“督政”,督促市縣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環境保護責任機制,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在鄧小剛看來,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長期、中期及短期的謀劃和行動,要敢于擔當,更要狠抓落實,這樣才能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從‘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三不原則,到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我們寧愿增長慢一點,也堅決不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鄧小剛說,我省嚴把環境準入關,是為了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產業體系,明確綠色發展的方向。
最嚴,是為了最好。
從長遠的謀劃而言,更是如此。作為“多規合一”試點省份,海南立足“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發展思路,省委、省政府明確將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質量底線作為“多規合一”的剛性約束,城鎮建設、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布局服從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最大限度地守住生態保護紅線,保障生態安全。
“綠色是發展的底色,我們要把海南山水田林湖等生態元素作為整體呵護好、建設好,確保環境質量只升不降,真正展現出海南的最好和最美。”鄧小剛說。
(本報海口3月11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