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文城11月9日電 (記者李佳飛 特約記者黃良策)作為全國33個試點市縣之一,文昌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廣受關注。海南日報記者11月7日從文昌市獲悉,截至目前,文昌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項試點工作均取得階段性進展,進一步優化了農村集體用地布局,規范了農村住宅建設。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方面,自啟動試點以來,文昌市分別采取就地入市、異地調整入市等途徑和出讓、租賃等入市方式,共計成功入市土地15宗,面積約135.8畝,成交總價8668萬元,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1733萬元。目前,文昌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辦公室還建立了入市項目庫,現已具備入市條件、正在辦理入市的地塊有32宗,面積共計282.4畝。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面,截至目前,文昌累計完成征地面積800.9畝。值得一提的是,除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外,該市特別增設了生活補貼資金,平均每畝補貼3萬元,并按10%的比例留用安置地,給被征地農民提供較好的安置條件。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去年底剛剛啟動,目前已選址龍樓鎮山園村、文城鎮汪洋一村、潭牛鎮大廟村、東郊鎮西海村進行試點,將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試點進行融合。
文昌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央12號文件提出,要在海南全省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建立不同權屬、不同用途建設用地合理比價調節機制和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統籌不同地區、擁有不同類型土地的農民收益,推動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省委、省政府也一直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改革任務來抓,文昌將不折不扣落實相關要求,積極推動各項試點工作。
近日,文昌市專門召開全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文昌市農村宅基地試點管理辦法》《文昌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指導意見》《文昌市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辦法》《文昌市公共利益用地界定及爭議處置方案》4個文件,鼓勵和引導各鎮(農場)建設共享農莊、美麗鄉村等項目,為建設鄉風文明、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打好基礎,助力鄉村振興。
3項試點進展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成功入市土地15宗
面積約135.8畝
成交總價8668萬元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為被征地農民增設生活補貼資金
平均每畝補貼30000元
按10%的比例留用安置地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已選址龍樓鎮山園村
文城鎮汪洋一村
潭牛鎮大廟村
東郊鎮西海村開展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