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環保世紀行調研組赴文昌調研時發現
集體經濟薄弱成美麗鄉村發展之痛
編者按
7月9日起,全省美麗鄉村建設情況專題調研暨2018年海南環保世紀行調研組將赴文昌、萬寧、五指山、白沙、儋州5市縣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情況專題調研采訪。此次海南環保世紀行活動將結合省人大常委會全省美麗鄉村建設情況專題調研,重點宣傳報道全省美麗鄉村建設中,農村環境整治、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以及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三大專項整治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曝光存在的典型問題。本報今日起開設“海南環保世紀行”專欄,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李磊
瀕臨文昌清瀾大橋,筆直整潔的村道旁椰林婆娑,具有漁家特色的民居整齊劃一,處處都能感受到傳統漁村的古樸氛圍,然而早已建成的漁家文化游客中心卻沒有一位游客光顧。這是記者今天跟隨省人大常委會全省美麗鄉村建設情況專題調研組采訪時,在文昌市東郊鎮下東村見到的一幕。
7月9日,調研組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俊率領下,前往文昌市龍樓鎮好圣村、東郊鎮下東村、潭牛鎮大廟村開展實地調研。調研組成員發現,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部分村莊重視生態環境治理、村容村貌改造,集體經濟發展卻較為薄弱,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缺乏后勁。
“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美麗鄉村建成后的可持續發展缺乏經濟動力,可以說是文昌市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個痛點。”文昌市副市長林方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文昌市各美麗鄉村示范村普遍重視生態環境治理、村容村貌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但在如何將生態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拓寬增收渠道方面辦法還不多,在產業的培育和提升上,推進力度不夠,效果不明顯,農民持續增收缺乏堅實基礎。
集體經濟薄弱,確實成了文昌部分鄉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攔路虎”。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東郊鎮下東村盡管打造了以“漁家風情”為主題的旅游項目,村中建成了游客中心、藝術家部落美術館等相關配套設施,但由于村民與經營公司之間存在土地糾紛問題,導致項目無法運營。下東村的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缺口較大,除了財政撥款300萬元,鎮財政承諾配套100萬元以外,尚有88萬元的資金缺口。
在潭牛鎮大廟村,記者了解到,該村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目標,出租集體用地給企業經營,每年僅獲得3.5萬元的村集體收入。
在采訪中不少村民表示,大廟村美麗鄉村建成后,農民收入增加不明顯,部分村民依舊靠著傳統的椰子、檳榔種植收入為生,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推出一些舉措,幫助大廟村發展旅游產業,為村民帶來看得見的收益。
“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只靠政府投入,只有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才能夠讓村莊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良性循環,比如村中日常的垃圾清理、污水處理等費用都需要村集體經濟的支撐。”在采訪中,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必須增強美麗鄉村發展的后勁,壯大集體經濟,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美麗鄉村發展逐步擺脫對政府的依賴。
林方江表示,目前文昌市已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提出“一鎮一村”鄉村振興計劃,采取土地或資金入股、引進社會資本等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目前,文昌擁有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4個,四季觀光果園3個,全省“共享農莊”創建試點單位3個。
“下一步,文昌將結合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借助文昌的區位交通優勢,以海文高速、濱海旅游公路和文博高速為傳送帶,擴大民宿建設區域輻射范圍,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文昌的美麗鄉村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林方江表示。
(本報文城7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