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梅聯社區環境治理讓小漁村變成“綠富美”
昨日捕魚賣海鮮 今朝轉型賣風景
■ 海南日報記者 李艷玫 通訊員 蘇曉青
“這是一片安靜干凈的海灘,吹著海風,聽著濤聲,踩著柔沙,令人身心愉悅。”近日,來自湖北的“候鳥”老人張阿婆帶著孫子來到三亞市崖州區梅聯社區游玩,對這里的環境贊不絕口。
在漁歌時光民宿里,社區居民譚黃英忙前忙后招待客人。這家民宿由兩棟民房打造而成,一共有40多間客房。“現在是旺季,平均每天入住率在70%左右。許多游客來過一次后,對梅聯社區的印象不錯,會介紹家人朋友過來,帶動民宿入住率的提高。”譚黃英說。
夕觀海上落日,夜臥漁家聽濤……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梅聯社區,一種悠閑愜意的慢生活在這里興起。近年來,梅聯社區居委會抓住發展機會,鼓勵社區居民利用自家空房打造特色民宿,讓傳統漁村煥發出新的活力,這也讓當地漁民實現了從出海捕魚、賣海產品到賣風景、賣體驗的轉變。
地處角頭灣與龍棲灣交界處的梅聯社區,擁有7公里海岸線,海水碧藍,沙質細膩,但在10年前卻是另一種景象:垃圾隨處可見,蚊蠅成群,散發著陣陣惡臭,社區里靠打魚為生的漁民愈加難以維持生計,紛紛外出打工。“臟亂差的生態環境讓當地居民生活都不舒服,更別說吸引游客過來了。”梅聯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桂萬光說。
同樣著急的還有梅聯社區的返鄉大學生趙克攀。曾在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參與志愿服務的他,與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相關負責人溝通聯系,希望協會能夠幫助梅聯社區走出困境。經過實地考察后,2013年,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啟動梅聯社區“生態環境治理+精準扶貧”志愿服務項目。
“項目開始,村民大都不理解,總覺得保護環境和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大關系。”趙克攀說。為了轉變村民的思想,志愿團隊組織講座及環保電影放映等活動,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去普及環保知識;在漁船上放置垃圾桶,鼓勵漁民不把垃圾扔在海里,而是帶回村里統一處理;和漁民達成協議置換漁具,變更捕魚方式,減少漁民對近海生態的破壞……
“出海的漁民不僅帶回自己的生活垃圾,還在歸途撈起海里的各類垃圾。”桂萬光說起喜人的變化,社區漁民致富帶頭人葉東平還請來專業潛水教練勘測珊瑚礁,在梅聯社區7公里海岸線上的東鑼島周圍延伸3海里放置浮標,建立9公頃禁漁區,保證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生態修復。
“隨著環境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到梅聯社區的前景,愿意投資幫助社區改造基礎設施,提高居民收入。”桂萬光說,未來梅聯社區將依托紅色文化以及自然資源,圍繞紅色文化、趕海拾貝、婚紗攝影、漁業體驗、垂釣餐飲等主題,加強配套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一個高標準的休閑旅游基地,增強消費吸引力,為社區村民拓寬增收致富路。
(本報三亞11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