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的趙月英近3年縫制3000多個環保布袋,只送不賣,被稱作“最美環保奶奶”
環保理念“袋袋”傳
趙月英將自己縫制的環保布袋送給學生們。(受訪者供圖)
本報海口12月8日訊(記者 習霽鴻 實習生 陳燕)灰藍色包面、黃色包邊、深藍色肩帶……這般由舊衣裳、廢布料改造而成的布袋,83歲的趙月英做一個大約需要2小時。近3年來,這樣的環保布袋,她做了3000多個,并且只送不賣。12月7日,被周圍居民稱作“最美環保奶奶”的趙月英,因此善舉登上了央視。
趙月英是海口市美蘭區白沙門環保教育站(以下簡稱白沙門環保站)的一名志愿者。因為二兒子蔣付軍、小兒子蔣軍偉都在站里工作,而她又是站里固定志愿者中年紀最大的一位,所以被志愿者們親切地叫作“蔣媽媽”。2017年來到白沙門環保站之后,除了疊報紙、整理塑料瓶、打掃衛生之外,她大部分時間都用一臺別人捐贈的舊縫紉機縫制布袋。
趙月英登上央視的第二天,海南日報記者到訪白沙門環保站,可她卻遲遲沒有出現。
“蔣媽媽病了。”得知記者的來意,趙月英新收的徒弟、志愿者劉培琴停下手里的縫紉工作。“我來環保站一年多了,幾乎天天都能見到蔣媽媽,希望她早日康復,早日回到我們身邊。”劉培琴從桌子底下拉出一個大箱子給記者看,箱子里都是趙月英做好的布袋,不同材質、各種花色,擺放得整整齊齊,“別看這布袋簡簡單單,想做好其實很花時間,我現在一天只能做一兩個”。
“這些布袋我們也很喜歡,但是看蔣媽媽做得辛苦,大家都舍不得管她要,所以都是自帶布袋。只要環保,蔣媽媽就高興。”一旁的志愿者劉玉英說。
今年8月,趙月英在白沙門環保教育站縫制環保布袋。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環保布袋廣受歡迎,有人勸趙月英改贈為售,但被她一口拒絕:“我要是圖錢,當初就不會來做環保志愿者。”
那她到底圖什么?在央視的鏡頭里,趙月英操著一口河南話回答:“多做一個袋子,少用一個塑料袋,也是做環保,為地球(獻出)一份愛。”
“看到越來越多的人用環保布袋代替塑料袋,她是打心眼里高興,所以干活的時候自己也偷著樂。”蔣軍偉向記者展示手機里趙月英的工作照:拿到布袋的人滿臉喜色,滿頭銀絲的趙月英也開心地笑著,臉上的褶子擠在一起,眼睛瞇成了兩條縫兒。
“照我媽對環保工作的熱情勁兒,估計過兩天身體情況有所好轉,就會‘返崗’了。”蔣軍偉笑道。
采訪結束時,太陽透過窗戶灑進趙月英那間縫紉小屋,一塊舊布嚴嚴實實地罩在她那臺老式縫紉機上,一旁的架子上堆著她裁剪好的舊布料。劉培琴獨自踩著另一臺縫紉機的腳踏忙碌著,“嗒嗒嗒”的聲音在小屋內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