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屯昌扶貧干部為貧困戶送良種、改土壤、傳技術,解決生產難題
■ 本報記者 鄧鈺 劉貢 通訊員 鄧積釗 余軍軍 “你們送來的水稻種子可真不賴,九成以上都出芽了,比往年整整多了三成!”1月5日中午,屯昌縣坡心鎮南臺村的一處農田里,貧困戶林法錦正忙著插秧,看到迎面走來的扶貧干部——屯昌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馮君史,便急著高聲分享“戰果”。 南臺村的貧困戶多以種植水稻為生,但由于原有的水稻品種不佳,且土壤肥力低,每畝水稻的年產量僅500多斤。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該村掛點扶貧單位屯昌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安排專項資金,趕在春耕前,給貧困戶送去優質種子和有機肥。 “好好種!這批種子是根據咱們村的氣候、地形和土壤特點精心挑選的,種好了畝產達到1000斤。”馮君史蹲在田壟上,細細查看了秧苗的生長情況,又向林法錦講解秧苗的培養要點,并囑咐:“這是咱們村栽種新苗的第一年,有什么不明白的就馬上問,別怕麻煩扶貧干部。” “您放心,大伙干勁足得很!”林法錦笑著答道。扶貧干部天天下鄉指導,元旦也不休息,又送慰問品,又送春耕最需要的良種和肥料,還陪著大伙耕種,貧困戶們怎能不受感染? 不遠處,幾臺耕作機來回翻土,發出突突的轟響聲,那是正在改良土壤的農技隊伍。原來,為了解決土壤肥力低下問題,屯昌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局從去年12月底,搶在春耕之前,就派出了人馬,通過機耕改土、增施石灰和施加有機肥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經過改良的土壤,產量可提高四成。 林法錦望著忙碌的耕作機,猶豫著提了個新要求:“最近剛改良了土壤,大伙還不清楚怎么養護,改天得麻煩您找人給我們講講課呢。” “當然沒問題!”馮君史立刻應承。 聽到肯定的回答,林法錦高興地說:“新種苗長得旺,困擾大伙兒多年的土壤問題也解決了,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自去年12月底來,屯昌全縣各部門干部紛紛放棄休假,奔赴農村扶貧一線,開展調研及慰問活動,在為貧困戶送去關愛的同時,著力解決貧困戶生活生產中的難題,為新一年的脫貧攻堅打下基礎。 (本報屯城1月5日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