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聯戶養殖,每戶年增收可達1.5萬元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萬善益 實習生 何金龍 “咯咯噠——咯咯噠——”循著此起彼伏的雞鳴聲望去,活躍的雞群躍入眼簾,有的仔細覓食,有的引吭高歌。這是昨天記者在儋州市雅星鎮飛巴村采訪貧困戶發展養雞業時的見聞。 已過不惑之年的謝學敏,是飛巴村的貧困戶,因治病經濟負擔重,家庭生活困難。2016年,他在村鎮干部引導下,與其他貧困戶合伙養肉雞。 “上個星期,我們村里剛出欄了一批雞,還有一批趕在春節前出欄。”看著自己養的肉雞一天天長大,謝學敏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我養的這批雞要到今年2月出欄,剛好可以實現雞年‘開門紅’!” 雅星鎮農村以甘蔗、橡膠等傳統產業為主。近年來,這些傳統產業價格低迷,農戶增收后勁不足。對此,雅星鎮黨委書記鐘志偉說,鑒于該鎮土地面積較大,鎮委、鎮政府引進了溫氏公司,發動貧困戶從事林下肉雞養殖產業。 據雅星鎮政府統計,2016年以來,全鎮已投入1264萬元,在飛巴、陀罵、合羅、大溝等10個村,扶持貧困戶建設114棟200平方米標準的雞舍。此外,儋州市民宗局支持該鎮建設14棟雞舍。 這些雞舍建起來后,雅星鎮引導貧困戶“抱團”合作,即推行5戶合養、1名中心戶長帶頭的聯戶養殖模式。以這種方式,目前全鎮共有640戶貧困戶與溫氏公司合作養雞。 出欄周期為:每3個月出欄一批,每年可以出欄3批至4批。按每只商品雞5元回收價計算,每戶每年可增收約1.5萬元。 依托肉雞產業鏈,貧困戶有了脫貧致富的有效載體。飛巴村貧困戶謝學軍告訴記者,他與其他4戶貧困戶合養的2000只雞,今年1月份就可以出欄。“很快就有現金收入,今年買年貨有指望了!”他喜滋滋地說,“政府扶持我家的危房改造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春節前就能搬進新房!” “我們要抓住‘雞’遇!”談起溫氏公司在雅星鎮的帶動,39歲的謝學軍說,春節后他將與其他貧困戶成立養雞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進一步提高收入。 據介紹,一年來,溫氏公司在雅星鎮采取多項措施帶動貧困戶同步發展:舉辦了多期養雞培訓班,使一批貧困勞動力逐步掌握養殖技術;在建設雞舍過程中,派出技術人員到現場指導;向貧困戶供應優質雞苗,并提供跟蹤式技術服務;肉雞長大出欄時,公司負責回收,并以不低于市場行情的保護價收購,為貧困戶規避市場風險。 溫氏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從今年開始,3年內,該公司將在雅星鎮投資2.5億元,建設420畝種禽基地、30畝交易服務中心。隨著這一肉雞產業鏈的加快構建,將帶動包括貧困戶在內的更多農村養殖戶增收致富。 (本報那大1月7日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