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農業+電商”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問題卻也隨之而來…… ■ 本報記者 郭萃 1月18日,春節前夕,在海口市瓊山區鳳翔東路桂林社區三只青蛙旗艦店的分揀倉庫里,五六個工人正在對剛剛摘下來的菠蘿蜜果進行分揀、貼標簽、稱重打包,很快,這些水果將帶著海南特色農產品的名號,飛至全國各地。 從2015年成立淘寶旗艦店,一年多的時間里,“三只青蛙”的增長額翻了幾番,去年“雙十一”期間單日交易量達到50萬元,該旗艦店的火爆是目前海南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省農業廳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6年底,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共4020家,累計銷售額108億元。 現狀 互聯網農業異軍突起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瞄準了互聯網農業?電商企業給了我們答案。 作為我省最早涉足互聯網農業的企業之一,海南富匯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顏健全看中了電子商務的便捷性。“電商將是未來農產品銷售市場的發展方向,訂單式銷售或成為主流銷售渠道。”顏健全對電商有自己的理解:通過一個平臺連接起產銷兩方,使消費者能享用到品質最好的農產品、種植戶也能享受直銷帶來的利潤。 為此,從2007年起,顏健全就開始構想,建立一個種植戶與消費者之間的平臺,使海南的水果走向全國,2009年,顏健全開始建立熱帶農業農超對接合作社,2013年搭建農旅網網絡平臺,2016年銷售量達到4000多萬元,比上一年增長1.5倍。 “電商作為一種快捷、方便的購物手段,在拉近企業和消費者關系的同時,也使消費者的個性化、特殊化需要得以依賴網絡展示在生產廠商面前,從而使生產企業能夠真正實現按照用戶的不同要求,按需生產。”海南南國食品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漢惜認為,電子商務使得傳統的制造業藉此進入小批量、多品種的時代,“零庫存”得以實現,從而增加企業競爭優勢。 困境 四大“攔路虎”阻礙發展 作為“互聯網+農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后,問題也隨之而來。 海口市電子商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張鐵冰認為,海南互聯網農業有人才短缺、無序競爭、服務滯后、物流耗損四大“攔路虎”。 “記得前年與貴陽一家超市合作,要半車水果半車蔬菜,我們就裝到一起了,結果在裝車過程中,由于工人的失誤,導致蔬菜裝好后又反復取放,對蔬菜造成一定損傷,等運到貴州后,里面的辣椒全爛了,損失非常大。”顏健全舉例說道,這就是隊伍專業性不強帶來的后果。“海南電商平臺運營、產品包裝設計和客服、供應鏈等電商相關人才相對短缺,從業人員普遍缺乏基礎知識,所以很難構建一支專業的團隊。” 隨著電商企業數量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現象開始出現,“許多電商企業為了能夠短期獲利,將質量參差不齊的產品混雜在一起進行銷售,而對于品質把關,大多數電商企業仍然沒有質量追溯體系。”張鐵冰說道。此外,我省缺乏大數據的引導,不僅導致產銷不能對接,也讓電商無法通過數據來分析市場前景,政府也無法根據數據來規劃產業發展,以及農業結構調整等。 “物流中的‘耗損’也是一大難點。”張鐵冰解釋道,“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容易受到損耗,同時需要冷鏈物流來保鮮,而目前我們的冷鏈物流體系還不是完全成熟,只能依靠少數物流公司,所以成本較高。” 應對 加快線上線下相融合 “生鮮電商是農產品的未來發展趨勢,同時也是電商領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新電商趨勢’。” 張鐵冰認為,針對目前海南互聯網農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加大專業隊伍的培養,此外應建立可追溯體系,從種植環節到銷售,能夠讓消費者全程了解,出現問題可直接找到問題源。 我省互聯網農業還應加大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業內相關人士認為,就目前而言,O2O模式是農業電商新出路,因為企業自建電商平臺投入大、見效慢而且缺乏流量。 “消費升級趨勢下,價格不再是引流的重要變量,服務體驗才是決定因素,如物流配送的快與慢,購物體驗的好與壞等等。” 因此,必須要加大品牌建設,利用品牌的力量加強影響力,此外,該相關人士認為,加入電商時,商家要想清楚線上與線下的關系,即實質商務中哪些活動可以在線上,哪些必須依托線下,將農業與休閑旅游業等其他產業相結合,實現線上線下渠道的完美融合,真正讓互聯“網”在海南農業領域遍地開花。 (本報海口1月25日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