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政府網站普查。截至2015年11月,全國政府網站有8.4萬個,其中存在嚴重問題并關停上移的政府網站有1.6萬個,約占政府網站總數的19%。14.7%的政府網站缺少在線互動功能。
從普查情況來看,區縣、鄉鎮等基層政府的網站合格率較低,問題較為嚴重。這主要是由于基層政府領導對網站建設重視程度不足,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有的政府網站沒有提供規范、清晰的服務流程,缺少可供下載的表格和文件,不具備網上申報、查詢等功能。有的網站結構混亂、頁面繁雜,用戶難以快速查找有關信息。有的政府網站運行速度慢,更新頻率低,甚至成了“僵尸網站”。不少政府網站有點像新聞網站,沒有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發布的許多信息并不是社會和群眾真正需要的。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僅為50.3%,這其中不少是還沒有走上社會的在校學生。由于沒有電腦或不會使用電腦、沒有接入互聯網或不會上網、不知道政府網站的網址等原因,許多人沒有上過政府網站,政府網站利用率并不高。2014年,筆者曾針對政府網站使用情況在北京某居民小區進行過問卷調查,在被隨機抽樣調查的100個居民中,知道并上過政府網站的居民不到1/3。雖取樣范圍有限,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在北京尚且如此,在中西部和欠發達地區的情況可想而知。
完善網站功能
政府網站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發布、信息查詢、網上辦事和在線互動等功能。信息發布方面,要以用戶為中心組織網站信息,使網站結構化、條理化,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變“端菜”為“點菜”。例如,用戶類型包括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兩大類,可以專門開辟為外國人、外來務工人員、游客、殘疾人等特定人群服務的欄目。國際性大都市、邊貿口岸型城市等尤其要開通多語種網站。
信息查詢方面,要從市場監管和社會治理的角度,圍繞與人民群眾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為人口基礎信息庫、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電子證照庫等政府數據庫提供網上查詢入口,維護社會秩序。例如,提供企業與社會團體等法人單位、學歷證書及執業資格證書、房產證等個人信息查詢功能,以幫助群眾辨別真偽;網上辦事方面,可開通“網上辦事大廳”,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提供單一入口,盡最大可能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提供場景式服務,引導用戶按流程在網上辦理有關事項;在線互動方面,政府網站要具備在線征求意見、在線問卷調查、在線訪談、在線投訴舉報等功能,傾聽人民群眾的心聲,了解人民群眾的訴求,拉近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距離,以實現“互聯網+群眾路線”。
政府網站性能主要包括網站響應速度、并發訪問用戶數等。打開網頁耗時過長、服務器宕機、網站癱瘓等均會影響用戶體驗。政府部門可采用云計算技術來提高網站性能,通過應用商業化的云平臺避免自身機房服務器計算能力有限而導致網址癱瘓。
提供整體服務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把政府在線服務劃分為信息服務起步階段、信息服務提升階段、政務處理階段和整體服務階段。我國不少政府網站還停留在前兩個階段,處于整體服務階段的政府網站很少。許多政府網站提供的服務是碎片化的,查詢信息或辦理事項要跳轉到不同的網站,很不方便。
提供整體服務有賴于政府網站后臺資源整合,實現政府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需在國家層面研究制定政務信息共享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明確政務信息共享的范圍、內容、方式、程序和責任等,使政務信息共享有法可依。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快建立政務信息共享目錄和交換體系,整合政務信息資源,建設統一的電子證照庫,實現政府網站前后臺無縫銜接。提供整體服務還需關聯不同政府部門的服務,應以社會信用代碼為唯一標識,為企事業單位提供一站式的、從“注冊”到“注銷”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以身份證號為唯一標識,為城鄉居民提供一站式的、從“搖籃”到“墳墓”的全生命周期服務。
與其他公共服務渠道融合發展
除了政府網站,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渠道還包括行政服務中心、熱線電話、自助服務終端機、微博、微信和手機客戶端(App)等。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實際需求,政府部門要綜合運用各種渠道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門戶網站提供行政服務中心網站鏈接或開辟“網上辦事大廳”專欄,提供熱線電話一覽表、自助服務終端機分布圖,提供微博、微信公眾號及App下載服務。用戶通過智能手機“掃一掃”功能即可關注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公眾號,下載政府App。
對于貧困地區、偏遠地區,政府網站還要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摘錄一些政府網站信息編成小冊子,通過中小學發放給學生,再由學生交給其家長或念給家長聽。
鑒于基層政府在網站建設方面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的局面,可以采用網站群建設模式,由地市一級政府統一提供網站群平臺,采用統一的網站模板,統一進行運行維護,各個區縣政府網站作為子網站。此外,鑒于政府網站的敏感性,還要做好政府網站的網絡安全防護工作,提高對黑客攻擊的抵御能力,避免網站信息被惡意篡改。政府部門要定期委托專業機構對政府網站進行“體檢”,及時發現網絡安全隱患,采取有效補救和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