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卿 肖義巡
“十四五”規劃建議除了明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等目標外,還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理解“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怎樣做好“雙循環相互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應從哪些方面發力?筆者認為要著力處理好五種關系。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要通過政府投資,通過改革激發民間投資潛力,比如養老問題,現在一床難求,需求很大,意味著投資潛力也很大;再如托幼問題,可通過“放管服”改革,在政府引導下,使民間資本進入這個領域,促進投資和消費雙升級。無論是促進消費,還是擴大投資,新發展格局強調的國內循環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不是每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要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盡量打通地區之間、行業之間、部門之間各種行政性的、非市場的,或者是市場經濟力量本身壟斷所導致的割裂,產業鏈供應鏈要真正循環起來,提升市場化、法治化水平,把潛力真正轉變為優勢。
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從供給和需求的關系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推動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實現供需良性互動。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著力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優先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微觀市場主體活力在優化供給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要依法平等保護產權,為企業家捕捉新需求、發展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創造新模式提供良好環境。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全面促進消費,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閉關內顧,而是要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發力,全面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在提高經濟韌性和競爭力的同時,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將為各國共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帶來更多的機遇。
處理好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從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看,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國內大循環,但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要相互促進。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現在有許多國家走的是出口導向型之路。但我們作為一個大國,要保證經濟持續地保持較好勢頭的增長,就必須在國內和國際兩個格局上保持均衡。但我們還應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必須依賴國內市場,只有這樣我們的經濟才能走上良好的道路。國內循環是基礎,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兩者是統一體。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國內大循環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基礎。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依托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打造我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棄國際分工與合作。要堅持開放合作的雙循環,通過強化開放合作,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系互動,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可以說,推動雙循環必須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
處理好改革和發展的關系。從深化改革和推動發展的關系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我們必須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形成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營造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掃除阻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制度、觀念和利益羈絆,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高標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社會生產力大發展。要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在更高水平上引進外資。加快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提升出口質量,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用順暢聯通的國內國際循環,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循環體系,促進各國共享全球化深入發展機遇和成果。
處理好城市和鄉村的關系。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這個過程既創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給。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長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將經濟發展的底盤牢牢托住。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釋放農村農民的需求。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推動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提供優勢產品。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等機制,優化區域分工,深化區域合作,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推動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加速流動,一、二、三產業在鄉村進一步融合,城鄉間的差距不斷縮小,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在家門口就業。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位處“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要面向未來,主動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的戰略機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作者單位: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