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騰達
近日召開的2020年冬交會揭曉了“2020年海南十大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凸顯了地理標志的品牌影響力。品牌、品質成為海南農產品搶占市場的“敲門磚”。正視地理標志產業發展短板,拓寬地理標志產業鏈,挖掘其潛在價值,應成為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加快自貿港建設的重要路徑。
今年7月20日,歐盟理事會作出決定,授權正式簽署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我國安吉白茶、百色芒果等入選首批100個受歐盟保護地理標志,拿到進入歐洲市場更便利的“入場券”。這表明,品質、品牌正成為我國農產品贏得國際市場“敲門磚”。海南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進一步利用好地理標志助力現代農業發展,拓展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市場,對自由貿易港建設將發揮巨大作用。
地理標志蘊藏著巨大經濟價值
地理標志是一種國際公認的重要的知識產權。農產品一旦擁有了地理標志,就相當于擁有輸出的“通行證”,既表明產品地域特色、良好質量信譽,又能給經營者帶來巨大商機,為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優化產業結構開拓一條新路。比如,我省保亭紅毛丹2018年獲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后,通過產業鏈延長、包裝宣傳等,每斤漲到12元至15元,種植面積增加50%。地理標志目前有三種類型,其中“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地理標志商標”由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農產品地理標志”由農業農村部負責。至今年7月底,我國累計批準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385個、地理標志商標5719件、農產品地理標志2930個。今年,海南省新增注冊東方黎錦、保亭六弓鵝、樂東芒果、保亭黃牛等13件地理標志商標,有力提升了產品競爭力。
海南地理標志產業鏈亟需完善
數量上看,我省三類地理標志數量,在全國都排名靠后。其中,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2件,包括文昌雞、海南島鹽等;地理標志商標79件,包括海口火山荔枝、三亞芒果等;農產品地理標志37件,包括瓊中綠橙、霸王嶺山雞等。橫向比較,以西部四川省為例,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95件,地理標志商標420件,農產品地理標志332個,分別是我省25倍、5倍、9倍。東部的山東省共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79件、地理標志商標737件、農產品地理標志184個,分別是我省7倍、9倍、5倍。
質量上看,2020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顯示,前100強榜單中,海南無一產品上榜。榜單水果類第一的贛州臍橙,種植面積163萬畝,有25萬種植戶、70萬果農,占全國臍橙產量40%。而我省瓊中綠橙雖有“橙類王子”美稱,但種植面積才2.4萬畝,僅有20多家種植企業。
海南地理標志產業存在較大差距
(一)品牌化意識和戰略謀劃不足。一是已有地理標志存在閑置浪費現象。我省12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實際申請使用專用標志的企業很少,申請使用“定安大米”6家,種植“澄邁苦丁茶”的只有萬昌茶場1家。而黑龍江“五常大米”僅去年10月一次就有29家企業申請使用并被核準。二是尚有大量優質資源無人發掘培育,比如嘉積鴨、釋迦果、百香果等,處在初級產品階段。
(二)政府統籌協調和獎扶力度不夠。地理標志申報工作政策性、技術性強,如果缺少了各地方、各部門、各行業組織的統籌協調、有力支持,地理標志便很難得到充分開發利用。近年來,山東省出臺《關于推進商標戰略實施促進經濟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商標數量占全國1/7,全省地標商標85%實現從標識、包裝、管理到標準質量的統一。
(三)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組織缺位。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一般由當地縣級及以上政府指定的申請機構或認定的協會企業提出,商標注冊人是當地不以贏利為目的的團體、協會等。目前,我省、各市縣行業組織還不多,市場化動能不足。
(四)規模化、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比如,五指山是我國最南端高山云霧茶產區,所產紅茶“琥珀湯、奶蜜香”,但茶園分散,品質參差不齊。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僅為0.36:1,遠低全國平均水平,缺乏精深加工、二次增值產品,深加工的精致包裝、脫水、糖(鹽)漬果蔬產品及干果很少。水產品加工轉化率也僅47%,遠低于發達地區的70%。
(五)種植技術、冷鏈等配套有短板。品種老化、同質化問題較突出,比如芒果70%為臺農芒果,菠蘿80%以上為巴厘菠蘿,滯銷風險較大。海南胡椒產量占全國總產量95%,但多年來種植、加工技術無太大突破。農業生態環境問題也需重視,香蕉黃葉病致大面積蕉園棄耕、檳榔黑心病致大面積減產等。農產品分級、包裝等環節很少采用冷鏈,總體預冷率不到30%,品質受影響。
地理標志產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統籌協調工作機制。一要建立地理標志工作省市縣的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形成省市縣協同、政府統一領導,知識產權管理、農業農村等各部門協同機制。激發各市縣積極性,推動與空間規劃、產業轉型、扶貧攻堅等一體謀劃。二要科學制定全省和各市縣產品培育規劃,分級分層制定一攬子政策。各市縣要結合本地資源特征,明確主攻方向,建立重點特色產品目錄和檔案。
(二)廣泛動員、培訓,讓農企、農戶都嘗到甜頭。一要以鮮活實例為證,積極宣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對于增強效益的重要性。二是各相關部門主動靠前,組織相關企業農戶赴山東等實地調研,學習操作路徑。三要扶強扶優,推動形成“頭雁”效應。可先選擇有一定資源優勢、一定市場知名度的特色產業,先行統籌規劃、先行突破。
(三)扎實開展資源摸底、申報和使用核準。一要選好“苗子”,摸清全省農產品資源分布等情況,推動各市縣主動挖掘、培育出一批潛在資源。二要制定海南省農特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建議名錄,各市縣對標申報硬性條件,精準發力。三要按照“調研一個、培育一個、成熟一個、申報一個、成功一個”梯隊原則,著力打造一批品牌。四要用足海南作為全國第一個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使用核準改革試點省份政策,不斷放大政策效應,推動在地理標志培育、申報等環節形成海南經驗。
(四)推動行業協會、聯盟和專業合作社建設。一要成立海南省地理標志產業協會,將全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商標權利持有人及生產經營、科研企業等集合起來,提供包括商標、物流、科技孵化及品牌策劃等全鏈條服務。二要廣泛成立各類特色產品行業協會、聯盟、專業合作社,扶持申報地理標志商標、公益性集體商標,鼓勵營銷大戶率先使用地理標志。三要積極構建產業化發展模式,形成“公司+行業協會+地理標志商標+農戶”等多種模式。
(五)加強農業技術、流通等配套建設。一是加強優質品種培育,組織中國熱科院、中國農大等科研力量,研究解決水果新品種選育等問題,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成果。二是培育新型流通業態,推進專業市場建設,加強“龍頭帶基地、企業連農戶、產供銷一體化”建設,推動全程冷鏈“過海峽、進超市、上柜臺”。三是抓好產品包裝、設計、營銷,通過淘寶直播等,邀請知名人士代言,組織線上線下各類專項展銷會。四是積極開展質押融資,推動商標專有權人、使用單位同銀行對接,破解融資難等問題。
(六)加強監督,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品質保證是地理標志農產品獲得溢價的主要因素,必須嚴格執行指定生產工藝。各職能部門、市縣要擔負起監督責任,加強專業培訓,督促生產經營者推進生產標準化、身份標識化、全程數字化水平。要規范行政處罰流程,依法對監督抽查不合格產品企業進行處理,起到震懾效果。
【作者單位: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