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代表熱議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航拍洋浦大橋。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劉夢曉 計思佳
本期采訪嘉賓
省人大代表,儋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鄒廣
省人大代表、澄邁縣委書記尹麗波
省人大代表、東方市委書記田麗霞
省人大代表、海口市秀英區委書記符勇
貫穿全省,從東西到南北,從沿海到中部,有兩條“大路”正在延展——
一條路在腳下,鐵路、公路、高速公路……綜合立體交通網四通八達,讓各地彼此緊密相連。另一條,在各類會議、文件、規劃中被反復提及,這是一步步持續前進的區域協調發展之路。
“這五年,空間布局優化調整,區域協調發展打開新局面”“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質量”“進一步強化要素保障”“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加快建設‘三極一帶一區’”……今年省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容,引來廣泛關注。本期《海報會客廳》,海南日報記者采訪多位與會代表,邀請他們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關鍵詞,結合實際談想法、話落實。
省人大代表,
儋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鄒廣:
加快建設
海南高質量發展
“第三極”
區域協調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當前,儋州正加快環新英灣區域建設,推動整體城市建設擴容提質,加強與周邊市縣協調聯動,打造自貿港“港產城科”融合發展先行區示范區,推動儋洋一體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推動儋洋一體化發展以來,我們順利推進相關改革事項,迅速打開一體化發展新局面,無論是在體制機制創新、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在干部隊伍能力提升和作風建設等領域,都取得進步,儋洋一體化發展成效初步顯現,展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省人大代表,儋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鄒廣介紹。
鄒廣表示,將加快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提高民生福祉,在營商環境、招商引資、環新英灣區域建設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建設海南高質量發展“第三極”。
下一步,儋州將著眼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環新英灣自貿港新城。對標國際知名灣區和自貿港城市,深化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開發,不斷提高環新英灣地區城市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適度超前開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布局,推動儋州洋浦與周邊區域互通,形成“省會城市1小時交通圈、周邊市縣40分鐘生活圈、儋洋30分鐘通勤圈”。持續提升教育、醫療、文旅、消費、服務能力,持續優化口岸功能,全面推廣5G、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將環新英灣打造成為綠色、低碳、智慧、美麗的灣區海濱城市,讓周邊區域更多更好共享城市公共功能配套。
省人大代表、
澄邁縣委書記尹麗波:
助力提升
海口經濟圈
發展能級
“三極一帶一區”,即海口經濟圈、三亞經濟圈、儋洋經濟圈,濱海城市帶和中部生態保育區。
“澄邁毗鄰海口,是海口經濟圈重要的組成部分。省委、省政府提出構建‘三極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以來,澄邁積極主動作為,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省人大代表、澄邁縣委書記尹麗波說。
澄邁如何加快融入海口經濟圈?尹麗波介紹,首先是交通基礎設施更加通暢,其中包括已開通老城開發區到海口市區的四條公交線路,以及老城(福山)—美蘭—海口間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G360文臨公路建成通車。
其次,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澄邁的民生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如辦成海中美倫校區(海中附小)、iSchool、北外附中、紅黃藍幼兒園等名校,積極統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斷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
在產業協同方面,澄邁推動馬村港三期建設,打造現代物流產業集群,澄邁金馬物流中心已成為瓊北地區重要的物流集散地,謀劃打造海南生態軟件園和海口復興城互聯網信息產業園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推出一批重點項目,主動申報海口經濟圈發展項目34個,更好融入海口經濟圈發展格局。
“下一步,澄邁將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加快建設“三極一帶一區”’,持續加強海口經濟圈域內的交流合作,共同做大做強瓊北地區高新技術產業,深化合作辦學、醫聯體等公共產品和服務合作,助力全面提升海口經濟圈發展能級。”尹麗波說。
省人大代表、
東方市委書記田麗霞:
積極打造
濱海城市帶
節點城市和
亮點城市
省人大代表、東方市委書記田麗霞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精心打造‘一帶’,推動以瓊海、東方等為載體的濱海型城鎮化試點”。“在全省‘三極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東方定位獨特。我們要把準定位、乘勢而上,把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打造濱海城市帶的節點城市和亮點城市。”她說。
具體如何做?田麗霞介紹,東方正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重點產業、重要平臺等布局建設,為助力打造功能完備、引流聚流的濱海城市帶貢獻力量。
當前,東方把濱海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作為助力濱海城市帶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大力發展商務辦公、航運服務、涉海金融貿易、旅游消費、生活配套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同時,合理界定改造范圍,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導入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形象。
東方機場建設備受關注,田麗霞介紹,去年東方穩步推進東方機場前期工作,完成選址報告、空域規劃編制及航空貨運等研究。
東方還積極推動八所港轉型升級,加快推進2萬噸級石化碼頭、航道清淤疏浚等前期工作,去年八所港貨物吞吐量達1645.6萬噸,其中外貿貨運量位居全省第二;全力做大做強臨港產業園,推動園區13個總投資250億元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簽約5個總投資98億元的產業項目。
按照計劃,東方將加快完成八所港總體規劃修編,推動八所港在港口群建設中與其他港口錯位、聯動發展;在做大做強臨港產業園方面,以打造千億級臨港產業園為目標,重點培育壯大石化新材料、海洋裝備制造、以清潔能源為主的低碳環保產業等三大產業集群,走產業協作發展、區域功能互補、聯動發展之路。
省人大代表、
海口市秀英區委書記符勇:
提升區域協調
發展水平,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區域協調發展,基礎設施先行。去年海口市秀英區推進火山口綠色長廊拓寬項目,G15沈海高速海口段完工通車,新海港綜合交通樞紐、長天路南延長線等交通路網項目即將完工……一條條道路不僅拉近空間上的距離,也為區域互聯互通打通“經絡”,對完善海口城區交通路網,延伸城市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海口經濟圈區域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都具有重要意義。
交通網絡“連起來”,便民惠民舉措“多起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像繡花一樣繪好城市治理“工筆畫”。省人大代表、海口市秀英區委書記符勇介紹,今年,秀英區將全面鋪開城市更新,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可持續模式,加快推進田羅新民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加快實現土地征收、房屋拆遷、安置房建設等功能,打造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符勇指出,秀英區將持續深化“基礎設施推進年”活動,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重點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戰略空間。服務保障新海港綜合客運樞紐、長天路南延長線等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竣工投用,提升區域互聯互通水平。
積極融入區域合作發展。堅持“項目為王”,充分利用園區優勢,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總部經濟、交通物流以及免稅購物、文體等高端服務業聚集發展。發揮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爭取更多大企業、大項目落地投產。依托火山口地質公園、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等景區景點和國際會展中心、五源河文體中心體育場等平臺,積極發展旅游、會展、演藝、文體等產業,把秀英建設成為高端消費、商務貿易、文化交流合作的引領區。強化與瓊州海峽經濟帶、海口經濟圈的銜接聯動,提升經濟外向度,為做大做強海口經濟圈提供有力支撐。(海南日報海口1月14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