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觀察員張永生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自貿試驗區發展紅利更多惠及全島百姓。”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一鏗鏘話語,猶如一股強大的引力波,讓人們紛紛將目光投向民生。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觀察員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相關表述之所以會產生熱烈反響,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人們從中看到了執政施政的理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群眾。二是,人們從中看到民生至上的堅定信念,一絲不茍抓民生,堅持不懈惠民生。更重要的是,隨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向前推進,各項發展紅利不斷轉化為民生“大禮包”,一系列民生堵點、痛點日趨化解,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亦隨之提升,因而對政府更加信賴、對日子更添盼頭、對未來更增期待。
民生說到底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因此,民生政策不貴追求轟動效應的“高大上”,也不貴一味迎合、不切實際的“吊高胃口”,而貴緊貼現實、聚焦問題、力求實效。這一點,無論是從2018年的民生“成績單”,還是從2019年的民生新舉措來看,都能夠得到很好的理解。比如,針對旅游熱門地區菜價高這一現實問題,2018年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保持了菜價水平總體穩定;在此基礎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要把菜價穩定作為2019年提高群眾滿意度的重要民生工作來抓,認真落實“菜十條”。乍看起來,菜價降個三毛五毛、塊兒八毛,人們的感受并不明顯,可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累積下來也頗為可觀,對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說更是如此。擴而論之,如果每一筆日常花銷都能降下來,家庭的“錢袋子”會日漸鼓起來,人們的心里會日益踏實,生活質量也會水漲船高。
可以說,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生政策、務實舉措,其中的每個詞都在為海南全島群眾的美好生活注入新的動能。但也應看到,任何政策落地生效都不是自動的,也不是一時半會的,而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智慧,更需要勇氣和堅持,推進那些破解長期困擾群眾的“老疙瘩”的舉措尤其如此。事實上,盤點2018年“成績單”,從脫貧攻堅到教育醫療,再到社會治理,這些關乎民生的事業成就喜人,關鍵就靠相關部門實打實、硬碰硬,直擊痛點,狠抓落實,展現了一心解民憂、辦實事的擔當、追求和情懷。因此,觀察員認為,進一步紓解民生堵點、痛點,讓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各項民生政策落細落小落實,相關部門仍然需要保持好這種精神境界和狀態。
具體而言,一方面,應持續強化民生擔當。義不逃責,事不避難,把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把群眾的難事當作自己的心事,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從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地方入手,不斷解開纏在群眾心中的“結”,填平橫在群眾面前的“坎”。另一方面,應持續堅定民生追求。從群眾的角度看問題,站在群眾的立場想問題,把群眾的需求訴求當作一切工作的“指南針”,把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判斷得失的“試金石”,讓所有的奮斗都貼近群眾的心田,所有的工作都對接群眾的實際。與此同時,還應持續涵養民生情懷。真情感知群眾的冷暖,主動關心群眾的疾苦,看到群眾受苦心里比自己受苦還難受,為了群眾過上好日子自己再累也心甘情愿,真正以政府部門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惟其如此,推動民生政策落實時才能掛滿擋、連軸轉,民生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才能不縮水、不打折。
民生政策有時就像導線,一頭連著政府部門,一頭連著廣大群眾。政府部門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政策效應就會傳導到群眾那一端,群眾就會有感知、受觸動。而群眾一旦“有感”,也會反饋給政府部門,后者收到了信號,感受到了正向激勵,就會花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功夫。一來一往,一往一來,互相鼓勵,良性互動,將會不斷放大政策效應,而各種民生堵點、痛點也會早日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