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自去年海南自貿港聯合25個自貿區(港)及自貿試驗區共同發起《全球自由貿易區(港)伙伴關系倡議》以來,越來越多的自貿區(港)加入“朋友圈”。這一趨勢,讓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感到振奮。
“建設自貿區(港),是我們推進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舉措。”3月27日,受邀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論壇的鄭永年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期待全球自貿區(港)“朋友圈”的持續擴容,可以進一步推進全球自貿區(港)合作,實現生產要素的高度互聯互通。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自貿區(港)發展的學者,鄭永年一直關注著海南。
“海南自貿港這幾年的發展很快,自貿港政策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疊加效應可以用得更好更足。”鄭永年認為,除了要用好政策,海南還應充分借鑒國際知名自由貿易港的先進做法、成功經驗。
學什么?“海南自貿港要進一步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并加快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鄭永年打了一個比方,“如果每個地方的足球規則不一樣,那足球運動員們還怎么在一起踢比賽?”
“規則”,這兩個字在采訪中被鄭永年反復提及。在他看來,海南應圍繞規則、規制、標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型開放大做文章,“這也正是推動生產要素實現高度互聯互通的重要發力點。”
基于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如今,海南自貿港正加快打造“兩個基地”(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總部基地和境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總部基地)。
“這是一個良好的前進方向,我們必須考慮到,海南在經濟體量不大的情況下,如何吸引‘流量’的問題。”鄭永年認為,海南自貿港可以通過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實現共贏繼而“引流”。
具體如何“引”?鄭永年給出關鍵詞:先立后破。
“‘立’,指的就是立產業。”鄭永年認為,海南應充分利用政策上的比較優勢,發展其他地區還沒有或做得不夠好的產業,“比如金融服務、數字經濟或大健康產業,都是非常值得海南努力的方向。”(本報博鰲3月27日電)
移動版|電腦版
版權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務
主辦: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運行維護:海南省人民政府網站運行管理中心
瓊ICP備05000041號-1政府網站標識碼:4600000001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