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建言海南基礎教育提升問題
發揮優質教育資源引領作用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白沙黎族自治縣第一小學,校園鼓號隊的學生在吹奏小號。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記者 黎鵬
從過去的“有學上”到如今的“上好學”,如何讓自家孩子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是許多群眾的追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實施基礎教育提升和學位擴容計劃。海南基礎教育質量如何實現提質升級?如何更好發揮優質教育資源引領輻射作用?……1月15日,海南日報記者對今年省兩會的代表委員進行了采訪。
海口市民余先生的兒子在本市一所普通初中上初二。雖然平時工作很忙,但是余先生一有空就會關注教育領域的情況。“我原來生活在省內其他市縣,兒子將要上小學那年,考慮到要為孩子提供更好教育環境,我就帶著一家人搬到了海口。”余先生說。
去年,余先生從新聞報道中得知,海口要以優質學校為教育集團總校,分批組建教育集團,培育一批管理規范、特色鮮明、社會認可的優質學校。“看到海口組建的10個教育集團里,成員校沒有孩子就讀的那一所,內心還是挺失落的。”余先生說,他經常留意一些教育集團組建后的相關信息。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更好滿足像我這樣的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呢?”余先生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通過加強集團化辦學、結對幫扶等辦法,可以不斷縮小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在辦學水平上的差距,使老百姓愿意讓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門口的學校上學。”省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海口附屬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陸炳榮說。
教師隊伍建設對于基礎教育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此,陸炳榮建議,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實行縣(區)管校聘以后,各縣(區)教育局可成立教師調劑中心,以加強教師統籌管理,促進區域內師資合理流動,通過優勝劣汰,加強對薄弱教師的培訓培養,從而優化各個學校的師資配置,促進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
同時,陸炳榮還建議,對學校編制實行數字化、動態化管理,根據各校實際需求及時調整編制數量,把生源嚴重不足、編制富余的學校編制調整到生源充足、師資緊張的學校,及時解決編制供需矛盾,促進海南基礎教育健康發展。
省政協委員,海南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王宏認為,推進跨區域集團化辦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優質學校、薄弱學校同向發力,才能真正把優質學校的經驗做法植入到薄弱學校。他建議,樹立“全省基礎教育一盤棋”思想,統籌布局謀劃集團化辦學工作;出臺相關激勵政策,鼓勵優質學校積極參與幫扶薄弱學校,主動把優秀教師派到薄弱學校。優質學校幫扶團隊要選派教師專門擔任各學科組導師,結合薄弱學校課程教學、教育管理等方面實際情況,穩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省政協委員、人大附中海口實驗學校校長蒲煜認為,提升基礎教育質量要堅持補短板、提質量齊頭并進。她建議,要變革人才培養模式,抓住核心素養,打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并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以課程育人;多路徑提升基礎教育薄弱區域的教育教學質量,借助國家教育智慧平臺、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的資源為教師提供免費資料,借助“雙師課堂”項目緩解教師數量不足、專業不匹配等問題,為學生提供優質課堂的同時也為教師提供教學指導;相關部門及學校要通過團隊合作、專家引領的方式引導教師加強學習,激發自我提升的內生動力,同時構建青年教師成才計劃、骨干教師優才計劃、專家教師卓越計劃等,推動教師能力素質不斷提升。(本報海口1月16日訊)